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学生课间安全岂能由“圈养”而来?

学生课间安全岂能由“圈养”而来?

欢乐时光  

■本报评论员刘晓钧安全意识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保障,因为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温室里,任何学校都不能抱着学生一旦离开校园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因为教育要为学生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把问题留给将来。

课间10分钟曾是小学生们最欢乐的时光。但如今,这段欢乐时光毁于一些“奇葩规定”。北京,某小学规定,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学生不可以出教室,午休时也不能到操场玩,放学后要马上离校;上海,一年级小学生洋洋总是被老师批评“课间频繁上厕所”,学校规定课间和午休时间不允许学生去操场玩,为了出去“透透气”,孩子唯一的借口就是上厕所;厦门,学校出动小学生干部督导员,对课间“非常规冲跑”的学生进行记名扣分。(1月16日《中国青年报》)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座城市,其实还有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在使用这种规定对学生进行“圈养”,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朋友,都曾向我表达类似的担忧: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被校园规定给“毁掉”的。是啊,别说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即便是大人,工作学习久了却不能到户外活动一下、透透气,也要憋坏了。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恐怕精神上也要出问题,因为这并不符合劳逸结合的客观规律。不过,对于学校为何采取“圈养”的方式管理学生,人们也并不奇怪。一方面,好动的孩子一旦疏于管理,就可能因跑、跳、玩闹而发生意外伤害事件。而且孩子往往出手时没有轻重,很多情况下,受伤都是源于起初的“闹着玩”,因此校园里的“无心之失”相对频繁。另一方面,如今家长们普遍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如果孩子受了伤,长辈会格外心疼,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小事容易被无限放大。轻则家长到学校闹几天,重则和责任方对簿公堂,且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无理取闹者,而学校并没有太多精力应对这类突发事件,所以干脆禁止课间活动,这是最省事的方法。这样一来,学校是省事了,但这无疑违背了孩子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承担起教育事业的神圣职责。窃以为,与其将学生“禁锢”起来,不如首先对他们进行必须的安全教育,比如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让他们知道哪些动作是危险的,什么物品不可以碰触,什么情况下不可以随意玩闹等等。安全意识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保障,因为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温室里,任何学校都不能抱着学生一旦离开校园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因为教育要为学生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把问题留给将来。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学生的校园安全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和保障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也要与时俱进,在制度上对学校的安全责任范围给予较为完善的界定,明确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或者上体育课时,学校应采取哪些安全举措,如果发生意外,那么将按照有没有事先依规采取预防措施进行问责,而不是只要发生在校园里就由学校担责。同时我们更不要忘了,孩子的安全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不是别人而是家长。孩子的行为方式始终需要由最亲密的长辈去引导。一个放纵任性、习惯打闹的孩子,与一个彬彬有礼、待人温和的孩子一定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作为第一任老师,让孩子懂得善待同学,学会保护自己,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家长义不容辞。而家长们也需理解,孩子在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出现的某些意外伤害是难以避免的,有时并不是责任问题,而是概率问题。比如跳绳、跑步时不小心把脚扭了,上楼梯时没站稳把脸磕了,同学不小心摔倒时也把自己碰倒了等等。家长对事实多一分尊重,对别人多一分理解,也是在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