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10分钟,曾经是小学生们最欢乐的时光。但如今,这段欢乐时光毁于一些“奇葩规定”。比如,北京某小学规定,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外,学生不可以出教室;上海某校一年级小学生洋洋总是被老师批评“课间频繁上厕所”,学校规定课间和午休时间不允许学生去操场玩;厦门一学校出动小学生干部督导员,对课间“非常规冲跑”的学生进行记名扣分。“课间圈养”引起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别禁锢孩子的童真
薛家明
学校为何热衷于“课间圈养”?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应试教育下,向课间要时间。二是害怕承担孩子受伤的责任,被动对学生实行“课间圈养”。
但事实上,“课间圈养”只是自欺欺人。一方面,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在课间继续向孩子灌输知识,必然事倍功半、效果堪忧。另一方面,逃避责任式的“课间圈养”只是掩耳盗铃,只要安全隐患还在,即使课间孩子只能在厕所、走廊、教室活动,如果校方监护不到位,同样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同样需要担责。因此,校方与其消极地限制学生活动,不如化被动为主动,消灭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
别让“课间圈养”禁锢孩子的童真。童年时光的快乐,就在于无忧无虑,可以自由地玩耍嬉戏。但将孩子“圈养”在教室中、捆绑在课本上,毫无自由时间,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因此,主管部门应立即要求校方解除“课间圈养”的奇葩校规,将课间还给孩子。同时,校方应多一些主动而为、少一些消极应对,用积极的预防和认真的排查,消除校园安全隐患。②
是一种教育懒政
戴先任
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5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5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便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过多地关心学生成绩。课间10分钟由室外活动变成室内的“圈养”,与学校忽视学生身体健康不无关系。
学校不准学生课间10分钟随便离开教室,主要是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但不能因为存在这种风险,就以牺牲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为代价。学校将自身责任转嫁到学生头上,以利于学校的管理,这实则是一种懒政。把学生“圈养”在教室,自然可以避免很多安全问题,但却会让学生变得活力全无、状态不佳。学校教育应该懂得张弛有度,这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也是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尊重。
学校需要让学生汲取知识、强健体魄,不能为了管理方便而不顾学生权益。“课间圈养”是对学生从精神到肉体的“双重圈养”,不能再这样贻误孩子的成长了。②
板子不能只打学校
关山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学生在课间运动、活动,这种做法自然是不正确的,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没有好处。不过,许多人将“课间圈养”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学校逃避责任、消极应对,笔者并不赞同。
如今,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一旦孩子在学校发生事故甚至只是小磕碰,家长首先就会把责任推给学校,一些家长还找上门来大闹,要求学校赔偿。如果学校确有责任,要求赔偿无可厚非,但目前关于学生在学校的伤害责任认定并不明晰,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学校就可能要承担无限责任。校园安全事故带来的舆论压力和官司纠纷,让学校不堪重负,只能通过“课间圈养”来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因此,“课间圈养”的板子不能只打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法律保障,对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尽早进行立法研究,从法律角度明确学校、学生、家长各方责任。家长也应正确对待孩子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不能把学校当“冤大头”。只有各方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努力,才能让课间10分钟改变“圈养”模式,让孩子重拾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