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岛市盲校特训部一班,班主任曲桂平在给两名学生上课,晶晶(化名)正在黑板上认真算数,而 萱萱(化名)则坐在桌子旁进行匹配数学练习。曲桂平给晶晶讲完,又转过身看看萱萱的练习情况,从最初教视力障碍的孩子到现在教多重残疾儿童,曲桂平对这群 特殊的孩子也付出了自己特殊的爱,“每天讲着简单的事情,而且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他们小小的一点进步,我可以开心好几天。 ”曲桂平每天早晨都会准时坐在教室等着孩子到来,上下楼梯、上厕所、做课间操,这些都是曲桂平要做的,而她从对特教一无所知到教学能手,在这个特殊的岗位 上一干就是27年。
缘起 毕业分配 年轻懵懂到了盲校
“晶晶,好好想一 想算的对不对? 50减去25,个位上不够,是不是要从十位上借一个? ”曲桂平耐心详细讲解着每一个步骤,而且把晶晶错的地方指出来,让晶晶明白。听完了老师的讲解,晶晶好像似懂非懂的样子,“晶晶,再算一遍。 ”晶晶朝着曲桂平咧嘴一笑,拿起粉笔又在黑板上认真演算起来,一步一步的,对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算数,晶晶想一会,然后写一下,经过几分钟时间终于算 出了正确结果。 “晶晶真棒。 ”曲桂平微笑着抚摸了一下晶晶的头。
“对正常孩子来说,这些内容都是张口就来,根本用不上几秒钟,但是这些 孩子很特殊,简单的问题也需要一步一步算。 ”曲桂平说,这群孩子需要特别的关爱,自己每天陪伴着他们,感觉过得非常充实。盲校老师要比普通学校的老师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而且一件事情需要无数次讲 解,那么曲桂平为什么会选择盲校呢?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1988年,我从青岛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分配的时候,老师问过几个同学愿不愿意来盲校,有同学坚决反对,而我当时只知道有这么一所 学校,但不是很了解,觉得无所谓,就报了名,这一干就是27年。 ”曲桂平笑着说,当时回家还征求家长意见,家里人觉得盲校可能会压力小一点,所以也就同意了自己的选择。
热爱 走上讲台 对盲孩产生特别的爱
带 着自己的教学梦,曲桂平走进了青岛市盲校,然而现实与她的梦想差距很远,“第一次走上讲台,感觉有些紧张,虽然开始培训了一周时间,不过一节课下来,看着 孩子们脸上的茫然,我知道他们没有听懂。 ”因为在师范学校根本没有学习过盲校的教学内容,所以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但是既然选择了这里,就应该做出成绩,第一节课之后,曲桂平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尽量 多地学习适合盲校孩子的内容,“演示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所学内容,可是这群孩子存在视力障碍,所以讲课的时候就不能进行现场演示了。 ”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个看不见的世界,曲桂平就根据讲课内容寻找实物,“捡来树叶、松树种子,让他们挨个摸一摸,感受树叶的纹络、形状。 ”
从 1988年进入盲校到2002年,曲桂平教的是视力障碍的孩子,2002年盲校参加了由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多重残疾儿童教学实验,曲桂平成为第一批尝试多重 残疾儿童教育的教师。 “多重残疾儿童比只是视力障碍的孩子更难教,他们除了视力障碍以外,还存在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所以不能像普通盲童那样进行年级划分,他们更需要特别的 照顾。 ”学校成立了特训部,曲桂平也成了特训部一班的班主任,班里的7个学生年龄从6岁到12岁不等,而现在比较固定来上课的只有4个学生,“他们就像我自己的 孩子,每天能看到他们,看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我心里就特别开心。 ”
成就 学生进步 她心里能高兴好几天
走进曲桂平课堂的 时候,她正在上实用数学课,萱萱认真地进行匹配练习,从一个盒子里挑出同样的袜子,进行搭配,由于视力很弱,萱萱需要把袜子放到眼前才能微弱地分辨出颜 色,十多分钟时间,萱萱把所有的袜子成功配对。 “萱萱,做的不错,可以休息一会了。 ”曲桂平让萱萱挑了一件玩具,然后又开始忙着给晶晶讲算数,“通过利用袜子或者手套等生活物品进行匹配练习,可以锻炼他们的生活技能。 ”曲桂平说,教多重残疾儿童的内容,对其他正常孩子来说是根本不用教的,正是这种简单的内容,每天需要重复教,今天教了,明天也许就忘了。 “在盲校,可能教学压力小一点,但是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将成就感压低。 ”曲桂平说,学生一点点的进步,在老师看来也是很大的鼓励,之前有一个孩子,只会数到10,结果突然有一天很顺利地数到了15,当时办公室几位老师特别兴 奋,觉得自己每天教的没有白费。
用心 因材施教 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法
在曲桂平上课的教室,门后墙上贴着一张课程表,有声乐 课、生活课、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美工课、体育与健康课等,而记者注意到,每天的第一节课都是晨会,“每天的晨会课,要带着孩子们学会打招呼、相互问候, 锻炼语言能力,然后告诉他们今天的日期,帮助他们建立时间观念。知道了当天日期后,再一点点推断明天是几号,昨天是几号。 ”除了明确日期外,晨会课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孩子们知道这一天都上哪些课程,提前做好准备,不至于手忙脚乱,这些常人眼中最简单的知识,曲桂平不记得带 着孩子们重复了多少次。
在教室另一面墙上贴着许多“有形符号系统”,就是将杯子、牙刷、牙膏等实物粘贴在卡片上,方便交流和教学,“之前班 里有一个多重残疾儿童,语言能力很差,面对看不见、又不能说话的孩子,开始真是不知道如何交流。”后来,想到这种办法,让孩子通过摸实物,然后再询问,如 果是,他就会点头,不是就摇头,利用有形符号,曲桂平和孩子们之间顺利交流。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曲桂平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程度,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计 划,每个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曲桂平都会详细记录下来,更有针对性教学。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