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历史为什么选择茅台?

历史为什么选择茅台?

贵州茅台  

写在贵州茅台巴拿马金奖百年纪念之际

2015年,对于贵州茅台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从当年贵州茅台的先辈们漂洋过海,远赴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百年。

一百年过去,当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蹒跚亮相的茅台酒,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惊人变化,从一个靠摔瓶才能引起关注的乡村作坊产品,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酒业第一品牌。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百年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个人来言,百岁应是高寿而值得大庆,同样,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百年前先辈们跨出国门荣获金奖的勇气和智慧同样是值得重要纪念的。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茅台人,作为一名在贵州茅台酒厂工作了44年的老员工,在纪念茅台金奖百年的大喜日子里,我内心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我为自己是一名茅台人而感到骄傲;我也为贵州茅台的品牌荣耀和贵州茅台这些年来的高速成长,以及她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自豪。同时,我还为自己以汗水和努力,参与了贵州茅台过去近半世纪的建设历程而感到幸福和满足——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能有机会与一个大品牌伴生成长,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阅历。

回望过去,不是为了躺在历史的根基上寻求满足,而是为了将来更大的成长追根溯源,培植文化与传承的基因。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企业,有着光荣过去固然值得尊敬,并理应在后世获得充分的评价和尊重。但是,企业的成长是一段没有终点的长跑——只有在昔日的荣光基础上,仍然能保持当年的精神,不断进步,并跨越过去,继续向前,才是真正值得尊敬与赞许的企业。

张开过去百年的历史画卷,我们不仅能从那些并未被时间长河淹没的史料、回忆中寻找历史的脉络,更能从这些丰富的断面中拼接出生动而辉煌的画卷,更能启发后世的人们认真思考,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获奖对于茅台意味着什么?到底是世博会成就了茅台,还是茅台的成长丰富了世博会的历史光彩?茅台身上有着哪些值得分享的秘密与动力?

一、从未中断的历史记忆

历史就像一条大河,轰轰烈烈流淌过后,虽然水声消逝,白浪不见,但是大潮涌动所凿下的种种痕迹,却是长久地留了下来。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与茅台的传奇,便是这样。

一百年前,中国刚刚告别帝制走向共和,步入“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家积弱、百废待兴。应美国政府之邀,在北洋政府动员下,全国19省搜集“拿得出手”的地方特产,凑足了10万余展品漂洋过海,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1915年8月,评奖揭晓,原本默默无闻的茅台酒无意间摔落在地,酒香四溢,一摔成名,与众多中国产品一道夺得大奖。同年,贵州茅台又在圣地亚哥举办的另一场博览会上再次夺奖。

巴拿马博览会后,茅台酒声名远扬,销量大增。送产品出海的茅台两家主要作坊——“成裕”烧坊与“荣和”烧坊为了国际金奖的归属,争执不下,诉诸地方政府。官司从县城打到省府。直到民国七年(1918年),贵州省长刘显世裁定两家共享获奖名称,才算了结。用今天的话说,这或者算是中国早期知识产权权属纷争的真实案例。

上世纪20年代,巴拿马博览会的获奖效应以及其自身的优良品质,不菲的价格,使得茅台酒成为达官贵人宴会以及交际礼品的首选。当年,遵义桐梓籍省长周西成更是将茅台酒当作与北洋政府及川、湘、粤等地高层交往的首要礼品,甚而在当时的小报上留下了“内政方针有官皆桐梓,外交礼节无酒不茅台”的说法。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茅台镇。当地百姓用茅台酒来来犒劳疲惫不堪的红军队伍,战士们舍不得喝,把它当作珍贵的医疗用品,擦洗伤口。

中共十三大代表,红军女战士李坚真这样回忆道:“我们长征路过茅台镇时,喝了当地的酒,红军的疲劳全消失了……周恩来同志看到这种情况后,问我们这是什么酒,我们都不知道。他告诉我们:‘这是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茅台酒啊!’”(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之《钓鱼台国事风云》)。

李坚真的回忆,从亲历者的角度印证了“红色茅台的渊源”。我们从中也可看到,上世纪30年代,茅台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的消息在那时即已广为传播。

彼时,在国民党当局的报纸上,对红军与茅台进行歪曲诋毁,造谣说红军在享有盛名的茅台酿酒池里洗脚。

对此,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仗义执言,借诗言志,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1952年,上海市长陈毅在南京以茅台酒款待已就任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席间,他们提起当年红军过茅台的旧事,倍感亲切和兴奋。于是,二人欣然提笔,对酒赋诗。陈毅先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黄炎培随即和诗:

“万人血泪雨花台,沧海桑田客去来。消灭江山龙虎气,为人服务共一杯。”

红军与茅台酒的结缘,使得茅台酒成为中国革命的特殊见证,在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即成为“开国第一酒”。而后,茅台酒在各种国家级重要评奖中屡获金奖,位列中国八大名酒之首,并被尊为国酒。

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过去,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亮相既是一段偶然的绽放,同时也有其必然的逻辑链条。久负盛名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记载:“中国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18世纪中叶就有酒坊20家,20世纪初茅台春和茅台烧春已列入于世界名酒之林,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名酒美誉历久不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发行,2007年再版)。

清雍正年间出任云贵广西总督的鄂尔泰,在其主纂的四十六卷《贵州通志》中即有“按黔省所产之酒,以仁怀茅台村之高粱最佳”。

曾任仁怀直隶厅同知的浙江人陈熙晋更是赋诗道:“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 赚得唐蒙鰼部来。”

贵州安龙籍诗人张国华(1808-1871)是满清中后期川黔一带有名的学者,也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老师。他笔下的茅台酿酒,更是一出风景:

“一座茅台旧有村,糟邱无数结为邻。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缰更醉人。”

“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

与贵州独山人莫友芝(1811-1871)并称西南大儒的郑珍(1806-1864),曾为茅台写下这段诗句:远游临群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

一句“酒冠黔人国”,生动道出晚清时节茅台酒在川黔湘滇一带的影响力。透过这些文人政要的笔端,我们可以推断,即使在两三个世纪前,即便在交通异常不便的时代,贵州茅台酒已在相当广阔的区域内因出色的品质而广受精英阶层的推崇。

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代又一代的茅台人对金奖的珍惜与呵护,将走出巴拿马博览会的茅台酒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它再未远离历史的中心,见证了中国过去百年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与成长。

二、从未间断的纪念与传承

2014年7月,以“香飘世界百年,相伴民族复兴”为主题的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庆典活动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

2015年8月,“香飘世界百年,相伴民族复兴”海外庆典活动正式在香港拉开幕。这只是国酒茅台2015年高调重返世界的系列活动的开始。

10月,“香飘世界百年,相伴民族复兴”海外庆典活动登陆欧洲,在莫斯科和米兰相继启动。最后,贵州茅台将重返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举办地,为她的走向世界的百年庆典画一个完满句号。

这个百年前在世界舞台上艰难登场的民族品牌,今天以更自信的方式再度亮相世界。

而世人不完全知晓的是,对于巴拿马金奖的大规模纪念,茅台人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并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由贵州省政府主办的 “庆祝贵州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七十周年和巴黎国际美食及旅游委员会金桂奖一周年”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当时的盛况是:

“……五时正,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灯火辉煌,嘉宾满座,招待会隆重开始。会议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采栋主持,省长王朝文发表了讲话。他首先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并以他个人的名义,向光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轻工业部杨波部长在会上讲话,他代表轻工业部表示热烈的祝贺。在会上祝贺讲话的还有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同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出席招待会的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还有田纪云、余秋里、彭冲、秦基伟、荣毅仁、杨靜仁、王丙乾、陈再道、吕正操、马文瑞等同志……”

据笔者所知,作为一家企业,能获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如此盛大的纪念活动在当时还是第一次。这应该是党和国家对贵州茅台历史荣誉和发展进程的肯定与赞誉。

此后,无论是在北京,贵阳,还是在企业本部,或者像今年这样,从国内延伸到海外,一直到旧金山——几乎每隔十年,贵州茅台都会以最隆重的方式,纪念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00年来,茅台人一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金奖的珍惜和呵护,无论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茅台各家作坊在报纸上刊载的茅台酒广告,还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记载,当事人口述记录,或是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厂员工所接受的厂情教育,“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一直是个没有间断的亮点——它是茅台人心中的丰碑,甚至是他们精神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今天的茅台人不惧压力与挫折,坚守自己内心的价值和传统,勇敢地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百年前的贵州茅台酒,是作坊时代的典型产品,每年产量不足五十吨。但是,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顺应自然的独特工艺,历史悠久的酿造文化,以及茅台酿酒匠人近乎苛刻的质量和工艺要求,在茅台镇特殊的盐运码头位置所带来的辐射效应互动下,使得茅台酒的品牌声誉与文化影响力很早就超出贵州及周边省份,覆盖到更远的地方。

站在贵州工商业发展史和茅台企业历史的角度看,正是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让茅台人深切意识到外面世界的宽阔以及现代商业模式下的品牌价值。他们开始打破过去因地理遥远带来的眼界封闭、地域局限,靠着千百年来对产品质量一以贯之的珍视,一步一步地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亮相,既是贵州茅台登上世界舞台的开始,也是贵州茅台走向现代商业的开始。

用今天的眼光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的那块奖牌,与贵州茅台酒后来获得的很多具有国际影响的荣誉、排行、评选相比,无论是“含金量”还是影响力,都远不如后来者。今天的贵州茅台,早已超越了百年前蹒跚学步时的视野和水准,与全球一线品牌比肩而立。最近几年,在世界工商业界拥有极高声誉的Brand Z全球品牌百强评选,贵州茅台屡屡入选,排位甚至超过不少老牌的跨国食品企业。福布斯杂志的全球企业排行中,贵州茅台亦不断入围。这些被世界广泛认同的企业排行,是今天全球商业界对贵州茅台品牌及企业价值的重要认可。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贵州茅台创造的奇迹,不是巴拿马盛会上那个石破天惊的一摔成名,而是1915年后至今百年成长中的嬗变历程。如果系统回顾这段历史,你能看到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折射。

因此,茅台人更能深刻体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奖牌在贵州茅台历史的记忆与传承,绝非一些人所揣测的那样,是个营销手段。我想,茅台人纪念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获得,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荣誉的珍惜;既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国酒”责任的承担。这块金牌不仅给茅台酒的酿造者带来了自信,也象征着远在川黔边地、群山环绕的茅台镇,从此迈开了拥抱世界的步伐。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2014年贵州省出口白酒约占全国酒类产品出口额的41.5%,占全国白酒出品额的73.8%。贵州酒业的这个特殊的地位,最首要的贡献者就是贵州茅台酒。

三、不曾止步于“巴拿马”的历史荣光

贵州茅台酒厂的档案馆内,仍然保留着1986年贵州省政府为茅台举办的“贵州茅台巴拿马金奖70周年”纪念活动上方毅同志的讲话录音整理稿。

在这次讲话中,方毅同志这样说道,“贵州茅台中外驰名,誉满全球,现在又正好是巴拿马金奖的七十周年,又是巴黎金桂奖一周年。这个机会很好。我有幸和茅台有点关系。为什么呢?周总理在世的时候曾经嘱咐过我们,就是要怎么样来帮助这个‘茅台’进一步扩展。茅台酒不仅是在我们中国有名,而且是世界上也很有名。外宾到北京,如果喝不到茅台酒,都感到非常遗憾。有一次,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外宾,外宾喝了茅台之后,还不满足,还给我要两瓶茅台酒,我当时拿不出茅台酒——茅台酒紧张得这样子。所以,我们大家努力地支持茅台酒,让他继续增加产量,保证质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贵州茅台酒质量千万不能下降。千万不要忽视质量,我记得这是周总理生前一再交代的。”

方毅同志的这段话,史料丰富,意义重大,是贵州茅台酒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证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培养茅台这个民族品牌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新中国一成立,贵州茅台即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关口——1951年的国有化,让它从昔日乡村作坊走向现代工业企业。贵州茅台酒更是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屡屡亮相,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礼品。

1964年代,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家轻工部为稳定提高茅台酒的酿造质量,组织强大的专家团队进驻茅台酒厂,开展两期试点工作。两期试点,总结了茅台酒的传统工艺,初步认识了茅台酒的酿造规律,肯定了高温堆积等茅台酒传统工艺的科学性,肯定了茅台酒酱香型的命名和三种香型的划分,改变了勾兑无规律可循的状况,为茅台酒质量稳定,产量扩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并为贵州茅台,贵州酒行业乃至全国培养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这次在国家层面带动下的高规格试点总结,拉开了以现代科技手段总结提升贵州茅台传统工艺的序幕。

1958年党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关切地向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周林询问茅台酒的年产量,并希望未来可以突破一万吨。周恩来总理为保护茅台酒的生产环境,下令赤水河上游必须严格保护,不得建设化工厂。

对于茅台酒的特殊地位,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说,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指茅台酒,另一台是指当时在那里放映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会议期间,周总理用茅台酒和这部电影招待了参加会议的外国首脑和使团。

知名的外交家乔冠华曾有一口茅台酒,一段文字的书写,连夜工作,一气呵成,完成联合国大会发言稿的佳话。

贵州茅台就是这样,一直在各级领导人的关心下,渐渐成长,在各个舞台上不断精彩亮相,在中国的品牌阵营中逐步壮大,最后成长为享誉中外的中国国酒。一百年前,茅台首次登陆世博会时,只是两家规模很小的家庭作坊;六十年前,当“地方国营贵州茅台酒厂”由三家作坊合并成立时,茅台酒年产量不过五十吨。十二年前,茅台酒年产量首次突破万吨;七年前,茅台酒年产量超过两万吨;今年,茅台酒的年产量则可以超过四万吨,而刚刚过去的201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10年前的2004年,这个数字只有39亿。

茅台身上的惊人变化,是中国企业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的成长写照。

昔日,巴拿马盛会上亮相的中国产品可谓林林总总、以十万计,获奖的产品也数以千计。但像贵州茅台酒这样,能从给博览会增色的地域性农产品不断成长,最后跻身全球一线领军品牌阵营的,可谓凤毛麟角。

茅台酒为什么能够保持这样长久的生命力?它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我想,除了受益于外部环境带来的种种红利,从企业自身来说,“茅台人”对于品牌荣誉生命般的珍惜,对于产品质量的近乎严苛的坚守,从根本上延续了历史辉煌的进程。贵州茅台从1951年国有化至今,一直没有设立过“超产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有几个重要的原则:当产量与质量发生矛盾时,产量服从质量;当成本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成本服从质量;当效益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效益服从质量;当速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速度服从质量。

这种特殊的责任感已经融入每一个茅台员工的内心。即使是在“文革”期间,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动荡,怎么造反、夺权,贵州茅台酒厂也从未停产一天,更未出现质量事故。如果用有色眼镜看,这或许是一种另类现象,但这些细节体现了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坚守早已在茅台深入人心,并成为一种宗教式的企业文化。

每一名国酒人,面对荣誉,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尤其会珍惜这种文化的可贵。

今天,贵州茅台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品牌更加光彩照人。9月24日,《纽约时报》要闻版以整版的规模,醒目地刊载了以国酒茅台为首的五家中国企业的祝福广告,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在巴拿马金奖百年之际,国酒茅台不仅在美国主流媒体高调亮相,同时也借此展示一直以来的企业价值观:家国责任,爱国情怀。

独特大自然环境下长期形成的古老酿酒工艺,以及勤勉严谨、自信自律、勇于求变的企业精神,成就了世界酿酒业中的这颗明珠。我们深知,百年前的巴拿马博览会,只是给了茅台走向世界的最早机会,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持续坚守,没有百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没有党的关心,政府的支持,人民的厚爱,断无茅台今天的辉煌与成长。

今天,贵州茅台的员工们,无论是收入、社会地位还是职业视野和成长空间,都远远超出一百年前的先辈们。贵州茅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也已到达全球重要的城市和商圈。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中国白酒业深度调整的今天,茅台人凭着对质量与诚信的坚守,凭着勇于求变的传统,执着于“三个转型、五个转变”,在白酒市场一片低迷的状态中,连年实现逆势增长,成为中国白酒业的奇迹。

不可否认,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获奖,使茅台人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懂得质量与品牌的重要,并由此拓展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初步树立了走出去拥抱世界的决心。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对于茅台而言,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平台,也是开启茅台人对世界想象力的一把钥匙。它对茅台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蒙作用。

但我们也知道,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说,外因固然重要,内因却是主导因素。贵州茅台从一百年前走到今天,既得益于大环境的推进,更得益于企业自身对大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昂扬向上,勤奋严谨的团队精神。

可以这样说,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如果没有民国初年中国唯一针对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所有权诉讼的媒体传播,如果没有国酒茅台对巴拿马博览会历史文化持之以恒的弘扬,没有茅台人对巴拿马博览会荣誉的珍惜,以及持续不断的回忆收集整理纪念,那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或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不会那样鲜明。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厘清一个要点:贵州茅台的品牌之路,起步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但早已超越了这个历史。我们感谢并珍视巴拿马博览会对茅台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我们更为自信的是,国酒茅台对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的承载,更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这个盛会的历史内涵。

当今天茅台人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来高调纪念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记住历史,延续巴拿马博览会面向世界、以产业、科技进步来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也是为了给今天和未来的贵州茅台留下更多的思考与历史定位——中国企业从封闭的时代走出,面对一个迅速变化、成长的外部世界,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但不会停留于过去,更不会躺在历史的荣誉册上止步不前。我们会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走向世界,挑战困难,让茅台酒的醇香走向世界主流消费市场,走进消费者的心底,让更多的国际消费者接受这个有价值的中国品牌。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品味茅台酒的同时,品味贵州茅台早年那段不寻常的亮相,记住贵州茅台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这段不解之缘。

作者:刘自力 编辑:付亚尧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