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A0\u00A0\u00A0\u00A0\u00A0\u00A0 编者按:寻找书写着历史的企业和企业家 四十年风云激荡,四十年辉煌巨变。在实业报国、产业强市的征途中,无数企业和企业家用“四千四万”精神,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在锡城大地上书写了许许多多鲜活故事和创新发展奇迹。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四十年间,那些打下基石的群体。 为此,无锡日报发起“激荡?40年”融媒体大型新闻寻“亲”行动。“亲”就是那些灿若星辰、依然书写着历史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期盼社会各界一起参与报料,欢迎企业自荐、专家推荐、企业家互荐。对确认的对象,本报将派出强大的融媒体采访阵容,进行全过程立体型大体量的报道宣传。
小天鹅,洁白与优雅的象征,人们赞美它高贵的气质,却往往忽略了它挑战高空的能力:天鹅可以飞至9000米高空,甚至能够翻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1978年,“小天鹅”生产出全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自此开启了不平凡的飞越历程。40年后,“小天鹅”已经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商。全心全意的坚守和创新,让“小天鹅”成为无锡实体经济以及国产洗衣机行业的骄傲。
亮眼“天鹅”强势回归
这两年,“小天鹅”频频闯入大众视野。火爆的无锡马拉松连续两年由“小天鹅”及旗下品牌冠名;证券市场上,“小天鹅”股价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去年,小天鹅洗衣机年销量达到2100多万台,位居行业第一……这些亮眼表现,离不开“美的”入主后带来的变化。
时间回到2009年10月29日,这是令所有“小天鹅”员工为之振奋的一天,“小天鹅”总投资6亿元的工业园正式启用。一年前,美的集团成功收购“小天鹅”24%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徐彭城,1993年大学毕业进入“小天鹅”,历任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等,目前任研发中心主任。他回忆当时的情形说:“一部分老员工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年轻人留了下来。民营企业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动力。”
经过一段磨合期,“小天鹅”形成了更开放的市场理念:过去,洗衣机上每个零件只有一家供应商。现在,“小天鹅”寻找更多供应商做同一个零件,品质、价格有了更优的选择。
从研发、生产到销售,许多员工感到工作节奏明显加快,收入也普遍提高。近几年,“小天鹅”每年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保持着20%到30%的增长率。现在整个“小天鹅”看起来奔放而富有活力。
手工打造第一台洗衣机
看到“小天鹅”今天的成就,你是否好奇,当年那些“老天鹅”,是如何筚路蓝缕,造出首台洗衣机的呢?
90年代初期小天鹅洗衣机
1978年的一天,无锡陶瓷厂工人李振皓,像往常一样来到钱桥的厂房上班,所有人突然接到开会通知,领导在会上宣布,陶瓷厂接到市里的任务,将要生产洗衣机。
“当时大家就炸开了锅,惊讶之余,有的感到很兴奋,有的认为有些荒唐。”李振皓回忆。
这一年的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日本,专程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的工厂,他指出,在“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家电等轻工业是必须的。
陶瓷和洗衣机风马牛不相及,接到任务的陶瓷厂没技术、没人才,在洗衣机领域是一张白纸。市政府很快调拨第二机床电器厂与陶瓷厂合并,成立了“无锡洗衣机厂”。
这下厂里好歹能生产电机了,不过还没有模具。大家经过讨论,决定手工打造一台洗衣机。李振皓记得:“这台洗衣机外壳是一层铅皮,跟簸箕的材质一样,里面一个搪瓷胆,是陶瓷工人凭老本行烧出来的。胆下有一个转动的电机。”
时代背景下小天鹅洗衣机的发展史
洗衣机一出厂,就被送到市里去报喜。后来大家才知道,这台搪瓷胆的铅皮疙瘩,竟然是我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
时间是1978年年底。
实现5000次无故障运行
上世纪80年代初,厂里没有模具,无法量产,只好向南京一家工厂订购。原以为生产很快就能上轨,可没想到麻烦接踵而来。
徐源,原第二机床电器厂工人,后来一直做到小天鹅集团副总裁,据他回忆:“很多洗衣机用不到3个月就坏了,漏水漏电、雷鸣般的噪声,有的甚至还会‘跳舞’。”
“因为口碑差,工人们上下班都把工作服上的‘小天鹅’标志遮起来。”徐源说,“小天鹅”只能靠原有的机床电器和陶瓷的微薄利润度日。
1987年,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小天鹅”与日本松下合作,花费411万美元引进全自动洗衣机技术,其中59万美元是软件技术。两年后,新产品下线了,取名为“爱妻型”。
199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基到无锡召开企业座谈会。他问“小天鹅”当时的总经理朱德坤:“国内洗衣机无故障运行标准是多少?”“400次。”朱德坤回答。“国际标准呢?”“5000次。”朱?基略一沉吟:“我们能不能到5000次?”朱德坤咬牙说:“再给我们点时间。”
经过两年反复调试,小天鹅洗衣机果真实现了5000次无故障运行。
洗衣商品全国占有率第一
突破质量关后,“小天鹅”进入高速发展期,年销量从1989年的2000台,一下子跃至1990年的3万台,此后逐年翻番,至1996年已达到100万台。
在国际合作中精益求精
随着国内市场的成功,“小天鹅”开始将目光投向欧美。幸运的是,国际巨头通用公司成了“小天鹅”的“引路人”。
1999年,徐源在昆明参加一场商业论坛,邻桌的通用公司中国投资部总裁对他的讲话很感兴趣。
半年后,通用工程师造访“小天鹅”。他们参观工厂,详细询问管理问题,但直到离开,都只字未提订单。又过了半年,当大家已不抱希望时,“通用”请“小天鹅”空运一台样机到美国。
2001年,双方正式合作,“通用”派5位专家和“小天鹅”共组团队,研发大容量滚筒洗衣机。在此过程中,“通用”的审慎和专业让人印象深刻。“美国人首先考虑的是风险。”徐源说,设计完成后,“通用”马上找专家鉴定:类似的产品世界上有没有?是否会侵犯专利?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精力。
到了加工环节,每调整一个零件,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个试验太慢。而“通用”的智能系统,可以在几万个数据中找到了最佳参数。于是“小天鹅”管理人员都参加了培训。
2005年,“小天鹅通用电器公司”正式运营,产品在拉斯维加斯国际家电展上一炮走红,获得大量订单。
更重要的是,“小天鹅”学会将运用工具、注重细节等理念进一步灌输到研发、生产中。比如设计师为了使产品符合美国消费者的习惯,甚至考虑到玻璃门这样的细节,因为不少美国女性都留指甲,不能让她们弄坏指甲。
多年后回望“小天鹅”的发展,或许2014年会很重要。从这一年起,小天鹅洗衣机跻身“智能家电”行列。在研发中心主任徐彭城看来,谁能率先掌控智能,谁就可能拥有未来。
“物联网可以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服务,只要在线使用,后台就可实时监测洗衣机状态,为用户排除故障。”徐彭城说。
不过,当下不少智能产品简单使用“家电+APP”,结果带来信号不佳、操作复杂等问题。徐彭城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物联网基础还不成熟,并不代表没有未来。“就像2000年,很多人还没看到互联网的未来。”
“现在我们必须积累基础。”徐彭城介绍,“小天鹅”物联网洗衣机的年销量,已经从最开始的100万台,发展到现在的80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