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产业是一个因人而兴,又因人而废的行业,既没规律也没模式,全要看创作者个人的发挥。在信任缺失的情况下,配合能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如今迪士尼的凝聚力越来越差,做事越来越没效率。比如皮克斯,从平均800人每年出一部电影的速度变成1200人每年出一部电影,即使公司上层号召要节约成本,避免浪费,但收效甚微。因为在这种创意驱动的企业中,根本不可能像工厂一样搞计件工资,所有的效率都是靠艺术家们心甘情愿抓紧时间工作才行。可以说有没有效率都看自觉,管理者所需要掌握就在于“民心”二字,如果有民心在,工作就能很快做好,如果民心不在,哪个好故事是在被人逼迫下写出来的?之前因为拉塞特被流放半年休假,本来已经要开工的一个项目由于前期工作还没做好,导致延期了四个月,几百人无事可做,造成浪费也就不可避免了。
工期延期还不是最大问题,因为更值得担心的是,皮克斯最值得骄傲的内容也出现了有问题的苗头。比如刚刚上映的《超人总动员2》前的贴片短片《包宝宝》一反常态,故事极差,矫揉造作,可以说是皮克斯做的最差短片,而这部短片恰恰是在皮克斯的即将接任的新掌门彼特·道格特的鼓励之下诞生的。如果对比一下另一个短片《鹬》就可发现,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完全天壤之别。在《鹬》中,一个天生胆小的小鸟在经过勇敢的面对风浪后,找到了勇气,从懦弱走向坚强,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片子虽短,但是主角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实现了人物成长和升华,是非常完整、积极的故事。但《包宝宝》则完全相反,这个短片的主角不是包宝宝,而是那个母亲。故事中那个母亲是一个没有任何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人,她把自己所有的追求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她虽然很爱孩子,但却是一个毫无教育理念的无知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她只不过扮演了一个保姆的角色,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在人生上却没有对孩子有任何有意义的教导,只是不让他做这个,不让他做那个,限制包宝宝的一切自由和发展,看起来像是关爱孩子,可实质上是一种把孩子当作自己私产的变态虐爱。而当孩子想要成家立业离开家庭时,就气急败坏的一口吃掉了包宝宝,十分残忍。
虽然导演最后用一场梦来解释这一故事,但在最后的结果也只是那个妈妈的孩子回来道歉,祈求妈妈的原谅,看起来最后一家人其乐融融,连洋媳妇都来帮忙一起包包子,并没有像妈妈担心的那样把儿子抢走,是个大团圆结局。但实际上则是所有人都在迁就这个妈妈,努力逢迎让她开心罢了,而不是她自己真的醒悟了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者改变了自己虐爱孩子的态度,只是在全家委曲求全下满足她一个人可以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虚荣心而已。故事的主角并没有获得成长,内容也没有升华,反倒只表达了这个妈妈的固执和愚昧。想要故事升华也很简单,只要这个妈妈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希望,不再把全部生活寄托在孩子身上,能让这位母亲放下对儿子的那种虐爱,从而让全家人都能轻松,达到真正的家庭和谐快乐,就实现了全篇故事的升华,可惜在这部片子中并没有。如果导演就想表达中国父母就是愚昧和超强的占有欲这一主题那笔者就无话可说了。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母亲不计其数,放手让孩子去闯荡,自己做孩子坚强后盾的开明父母也有很多,受母亲良好的影响从而获得伟大成就的人更不计其数,但这些都被导演忽视,只把中国父母中一小部分最不好的那一面展现了出来,十分偏激。这种故事的思想完全和皮克斯过去所做的那些阳光、积极、进步的主旋律大相径庭,陷入了只有阴暗没有升华的低层次套路中,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相信拉塞特看了这样的故事也是不会满意的。
(《包宝宝》影片截图,短片中的母亲拥有西方人对亚洲人带有贬义的“眯缝眼”的刻板印象人设,还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扭曲限制的爱,而这一切,都出自华裔之手。)
(本来大家对皮克斯华裔女导演推出的亚洲题材短片报以期待,但观看后,大量观众表示失望甚至惊悚恐怖。目前该短片的豆瓣评分已降至7.2,比曾经刷爆朋友圈的《鹬》低了2.1分之多。)
在前文提到过迪士尼衍生品帝国,如今迪士尼的衍生品授权销售虽然不断创新高,但迪士尼却在削减授权商,因为授权经营的产品大部分利润在厂家手里,迪士尼仅仅收个授权费罢了。现在的迪士尼已经不满足于那点授权费收入了,他需要利润再创新高,所以将来迪士尼打算自己开发更多直面消费者的产品。过去之所以会选择授权经营,是因为几十年前一家企业很直接难管理全球范围数千个品类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但现在企业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崛起,导致渠道的逐渐扁平化,全球更加一体化,迪士尼有了更多独立开发产品,建立供应链和销售的能力,所以自己开发更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无疑可以带来更大利润。2017年迪士尼全球授权商品销售达566亿美元,几乎和迪士尼自己全年的收入一样高,但这些很多都是授权商自己卖的产品,迪士尼能从中拿到的利润并不太多,如果能把其中一半,哪怕三分之一收回自己研发销售,对于迪士尼本部来说都是上百亿美元的销售增长,这就难怪迪士尼打起了回收衍生品授权的算盘,这个利润实在太诱人了。确实,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所有的授权都收回来自己做,那么迪士尼的收入立刻就翻倍了,当然这绝不是一年两年内就能实现的,不过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可是如果没有了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影视作品也就不会存在这样巨大的衍生品销售市场,如果迪士尼失去了立足之本,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买迪士尼的产品呢?
近些年来由于《星球大战》等作品的口碑下滑已经影响了部分衍生品销售了。有数据显示,《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衍生玩具出货量相比2016年《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时下降了47%,相比2015年《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同期下降了56%。而最近的《游侠左罗》口碑票房双扑街,估计衍生品销售会更加雪上加霜。与衍生品销售暂时下滑的危机相比,内容质量的崩塌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迪士尼也走向了不重视内容而重视模式的道路,离衰败真就不远了。
(有专业人士分析,口碑票房双失的《游侠索罗》将账面亏损8000万美元以上,这是迪士尼收购卢卡斯影业之后,星战电影帝国遭遇的第一场票房败仗,目前星战外传已全部暂停开发。)
同时,迪士尼的另一主线产业主题乐园一直以来都极度依赖约翰拉赛特领衔的动画内容,别忘记,从皮克斯被合并至今,拉塞特还有个职务就是迪士尼乐园的创意总顾问。能将内容产出和产业落地巧妙结合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所以即使工作再繁忙,拉塞特也必须身兼多职,因为舍他其谁。现在作为核心大脑的拉塞特离开了迪士尼,是会自立门户还是加入竞争对手呢?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对迪士尼是种非常大的冲击。
(拉塞特曾自豪地表示,“我参与创造的每一个公主角色,她们没有一个是等待男人来拯救的”,事实也证明拉塞特确实做到了,他制作的《无敌破坏王2》里还对迪士尼公主都等待男性救赎进行了幽默吐槽。可笑的是,致力于打造女性自强自立形象的他,如今却被“不尊重女性”的莫须有罪名踢出迪士尼。图为《无敌破坏王2》的预告片截图。)
明白动画电影对于全盘产业的强大作用的人也越来越多,比如和皮克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苹果公司,正在和爱尔兰一家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 Cartoon Saloon 进行谈判,有望拿下Cartoon Saloon一部新的动画电影在美国的发行权。苹果还和曾获得艾美奖的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芝麻街合作,订购了多部实景与动画,据说还会在2020年与HBO争夺芝麻街的授权,这明显是苹果要发力儿童产业了啊。而且从去年开始,苹果在影视领域也开始了大动作。去年 10 月苹果宣布翻拍斯皮尔伯格的经典科幻剧作《惊异传奇》,并找来斯皮尔伯格做制片人,此外还有十多个原创的美剧项目在推进当中。苹果也透露每年投资 10 亿美元在原创视频内容上,分析师预测,这一数字在 2022 年有望达到 42 亿美元。让我们大胆想象一下,如果拉塞特去了苹果……不止是苹果,亚马逊也已经投身到影视领域和儿童产业。由亚马逊出品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斩获了第89届奥斯卡最佳男主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亚马逊在2015年推出了STEM Toy&Game专场,结果STEM玩具是亚马逊第二大访问流量来源,同时也是在2014年假期销售量第二大的品类,亚马逊还在2016年推出专门的儿童版智能音箱Echo Dot。还有谷歌、微软……这些巨头都在布局儿童产业,我们前文中提过,动画电影是进入儿童产业的最佳方式,没有之一。以前这几家不做动画很大原因是没有金牌动画制作人,没有能打通上下游的关键人物,可如今呢?拉塞特已经自由了,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有钱有技术的公司从来都不缺,最缺的就是顶尖制作人,现在的拉塞特就是人见人抢的唐僧肉啊。而离开了拉塞特的迪士尼呢?只能说前途未卜。
(好莱坞六大的话语权早已不复当年,流媒体的崛起也让更多公司有了产业布局,面临巨大人事变动的迪士尼又能在这种冲击下持续多久呢?)
(这是当年在皮克斯中庭,艾格宣布迪士尼并购皮克斯时的珍贵影像。如今拉塞特、乔布斯、艾格、艾德同框的情景再也不会出现,皮克斯的黄金一代已去,艾格退休后迪士尼的辉煌又会持续多久呢?)
迪士尼未来的道路归根结底还是要迪士尼自己走,那我们的道路呢?
在前面七篇文章中,我们阐述了什么是迪士尼,分析了迪士尼的核心、布局和衍生品销售等等一大堆,也谈了迪士尼的商业竞争与人才更替的内忧外患。我们这系列文章的大标题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迪士尼》,很明显,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中国要出迪士尼,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迪士尼。为什么呢?
迪士尼到底代表了什么?仅仅是规模很大,有主题乐园,衍生品销售很多,很能赚钱的媒体巨头吗?如果仅仅从赚钱角度看,中国有没有迪士尼无所谓,想赚钱,能赚钱的企业有很多,中石油,中石化,各种金融市场的那些资产高达上万亿的xx系都是巨无霸,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又有多少正面的影响呢?就拿我们常用的微信来说,如果没有了微信,世界将会怎样?答案是不会怎样,到那时会有一堆互联网公司争着抢着做出其它一堆ABCD信出来,替代者要多少有多少,能赚钱得买卖谁不愿意做?可是那些仅仅是能赚钱的企业要多少有多少,多一个迪士尼不多,少一个迪士尼不少,中国有没有迪士尼根本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呢呢?迪士尼是那种想复制就能复制的吗?影视行业可以说没门槛,无人可以垄断的行业,谁想做都可以,所以现在不管是做地产的还是做互联网的都往里冲,但除了带来一身的铜臭外,能真正做出优秀作品的又有几个?上万个影视公司,有哪个能肩负起文化振兴的大旗呢?又有哪个能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给孩子们传导正确价值观的重担呢?
(这是一张来自儿童节的新闻照片,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纯真的笑容,但当我们的孩子在选择庆祝的时候,想着是穿爱莎公主裙,吃披萨汉堡包,画迪士尼人物的时候,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将何去何从?)
迪士尼可以没有漫威,可以没有星球大战,也可以没有加勒比海盗,迪士尼仍然是我们大家心中的迪士尼。但如果迪士尼没有了唐老鸭米老鼠,没有了玩具总动员,没有了爱莎公主,这样的迪士尼还是人们心中的迪士尼吗?中国就算能拍出票房很高的电影,但绝大多数都是口碑烂到爆,但只要能赚钱,就够那些出品公司沾沾自喜好一阵子了。想带着孩子看点三观没问题的电影都很少,绝大多数影视公司只要能赚钱,恨不得都去拍三级片,这样的电影市场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最近小崔事件中,暴露出了影视圈里一系列的混乱腐败现象,在这样一个影视圈中,还有谁能肩负起传递文化的重责呢?现如今给孩子选本书都要精挑细选,否则不一定会有什么不健康的内容在里面。暴力色情无处不在,上网站看个动画竟然还有up主教孩子文字性爱和离家出走。在娱乐致死的世界里,美女帅哥能火,精神病变态能红,靠没脸没皮都能上位,五花八门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唯独没有给孩子的一片干净的天空。而迪士尼就是给孩子这样一片最美丽纯洁的乐土,把孩子交给迪士尼,至少家长很放心,不用担心孩子从迪士尼那里学来什么不三不四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必须要有中国迪士尼的意义!我们需要为孩子们负责!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迪士尼已经做得那么好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孩子直接交给迪士尼呢?何必再去费劲建立一个属于中国的“迪士尼”呢?答案很简单,如果你的孩子从小都是交给邻居带,那孩子长大后到底是孝顺邻居好还是孝顺你呢?文化产业就是要把文化种到每个人的骨子里去,如果我们国人的骨子里都是美国文化,做的都是美国梦,能指望这样的人成为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吗?
过去我们安分守己热爱和平,最后却被人家的巨舰大炮打开国门,没人赞扬我们过去知书达理,用火药不造大炮造烟花是热爱和平,却说我们是愚昧落后,反倒赞扬那些用火药制造利舰大炮杀人机器的人是文明和强大。如果不是为了侵略和战争,发明那些武器做什么?做做烟花给人们带来欢乐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侵略者会被美化?热爱和平者却被诋毁?这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互相礼让,不会因为你落后就会把好的食物和用品给你,反倒只会惹来恶狼的围猎。所有的自由,自尊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的施舍。迪士尼到中国来开乐园也不是为了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是来赚钱的,如果没有国家间的竞争意识,只会有无数的带路党拱手将自己的国家献给别人。很多人觉得现在世界上武力战争少了,那并不是那些强国热爱和平了,而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武力强大了!所以战争才少了,而那些没有武力自保的国家时刻都在被战争威胁或者一直处于战火当中,世界上的战争什么时候停止过?国家之间的经济战,贸易战更是从来都没少过,最近全球掀起了一场巨大的贸易战,谁又能独善其身呢?而最重要的则是文化战,也就是民心战。武力战我们可以计算出死亡的人数,贸易战我们很容易衡量出损失的金钱,但是文化战又怎么计算损失呢?文化战就是民心战,谁能计算出损失了多少民心?输了这场战争就等于输了一切,如果民心不存,何以为国?灭山中贼易,而灭心中贼难,我们需要更多有骨气,有精神的文化作品,才能在每个人心里建设一道不可摧毁的长城,否则再坚强的堡垒也会被心贼所破。所以中国不但需要迪士尼,还需要让中国的迪士尼走向世界,只有强势的文化才能有不可摧毁的民心,才可能有不会被摧毁的国家。文化振兴才是强国之本,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迪士尼”!
(本文作者:王又石,玖谦文化创始人,《包客帝国》系列动画电影总编剧、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