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途解读:做的究竟是咖啡运营商,还是咖啡品牌商,值得所有新生代咖啡在百忙之中考虑清楚。留给中国新生代咖啡品牌的机会很多,但时间不多。
中外咖啡品牌必有一战!
舒尔茨的离职,让星巴克的竞争者们陡然兴奋了一把,舒尔茨之于星巴克更像是一个图腾的存在,而随着这个创始人或将参与竞选下届美国总统,“干掉星巴克”让中国的咖啡品牌新进者们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有一种现象,大部分中国互联网咖啡品牌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把星巴克放在假想敌的位置上,当面挑战也好,暗地碰瓷儿也罢,相当于承认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位置。
据统计,星巴克在上海的门店数量就已近680家,门店数目位列世界第一。而上海的肯德基、麦当劳加在一起也不过700多家店。马云曾说的那个“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的时代”也适用于星巴克,但是格局常常是用来打破的,无数的新进者在扮演着这个角色。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的前4个月里,中国咖啡项目的融资额累计近1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大剌剌宣告着互联网咖啡的正式崛起。
有另外一个统计,目前中国平均每人消费的咖啡小于5杯/年,即使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也不过20杯左右。同时,北美和欧洲国家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400杯/年。巨大差距为何还让如此狭小的中国咖啡市场引起整个世界的关注,很简单,中国咖啡市场未来的增量巨大。
其实对于无数中国咖啡品牌,占有市场才是主要目的,超越星巴克很大程度上只是标榜自身价值的“祭旗”仪式。
新零售激活了中国咖啡市场的供需热情,弯道超车变成了可能,中国咖啡品牌的信心就是互联网逻辑下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解构和认识,说白了在另一个次元来打击对手。而星巴克除了拥有良好的品牌基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其“星巴克精神”更是难以攻破的软实力。
或许到了此时,也该是新生代咖啡和传统咖啡决一死战的时候了。不管谁负谁胜出,这一战会相当激烈。
中国新生代咖啡的底气
如果说星巴克是咖啡行业的一头猛虎,那中国咖啡项目一定是初生牛犊了。
中国互联网咖啡的浪花起于2017年11月,瑞幸咖啡手持10亿资金高调入场,继而2018年初各类咖啡项目宣布完成融资。
毫无意外地,资本再次成为了这场万亿市场规模风口的主要推手。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在一次接受品途商业评论的采访中,口气颇具神秘,“中国咖啡今年才起来?是资本有意在今年让它现于人前罢了”。
星巴克不再成为中国咖啡创业者远不可及的大山,人人开始变得极其有梦想,纷纷在口头上打之压之超之。其底气之一毫无疑问来自中国向来敢砸钱的资本。
以瑞幸咖啡为例,瑞幸咖啡在市场培育方面斥资已经超过10亿,包括3亿投入广告铺设和线下实体店的扩张。在5月接受新华网专访的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公开表示,瑞幸咖啡尚在亏损,无具体盈利时间表,已做好了长期亏损的准备。
钱治亚本人被称为行业里的搅局者,这位曾任神州优车董事和副总经理的创始人,显然对从星巴克口中拿下一部分中国市场的份额颇有信心。钱治亚甚至对外放话,凭其行业人脉和能力融资10亿不成问题。6月初有人透露瑞幸咖啡已经完成了2-3亿美元规模的A轮融资,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
钱在中国永远不是一个门槛,这必然是中国新生代咖啡品牌最大的底气了。
2)底气之二:新零售模式
然而资本是逐利和扎堆的,统计近期完成融资的咖啡项目可以发现,资本大多聚集在互联网咖啡和咖啡设备服务商两大方面。
截至目前,超15家投资机构入局咖啡产业,包括互联网咖啡品牌如瑞幸咖啡、连咖啡,和咖啡设备服务商如小咖、星咖科技、友饮等集中在A轮前数额不等的早期融资。
这成为了中国新生代咖啡的第二个底气,以区别于如星巴克、costa这类传统咖啡品牌,也就是中国咖啡新零售模式。
以连咖啡为例,连咖啡在2018年3月完成1.58亿元B+轮融资,互联网咖啡品牌中,无论在融资能力、门店扩张速度还是商业模式上,其与瑞幸咖啡并驾齐驱。
考究连咖啡的商业模式,依托微信生态红利是其最大的亮点,也是它与传统咖啡连锁店最大的差异所在。
具体来说,第一,借助微信生态线上获客,效率高、成本低;第二,以外送模式为主,店面运营成本低(店面小、租金低,节省水电人力);第三,选择不同行业里的KOL进行代言或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第四,在增量很大的市场,选择与头部玩家完全不同的维度切入(通过微信传播,走O2O模式),打造不同的消费场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场景需要。
自助咖啡机则成为弥漫烧钱味道的咖啡市场里的一股清流:机器代替人工、现磨代替速溶,是自助咖啡机的魅力。莱杯咖啡创始人周培杰曾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如果减去咖啡馆的元素(200㎡左右的场地和人工),一台自助咖啡机占地不足1㎡,机器成本在3~5万元,一个人可以维护8~15台机器,消费者只需要花费10元左右就可以享受到一杯现磨咖啡。
友饮咖啡创始人张阳则认为在诸多咖啡品牌紧张布局线下门店的事态下,自助咖啡的决胜点在于“咖啡机已经能够在80%的程度上替代人工,而在在同种服务的基础之上,咖啡机能够提供差异化的补充或者成本优势下的更优价格。”
据品途商业评论了解,截至2017年底,全国的无人自助柜式的智能咖啡机存量仅有2万台,无人台式自助咖啡机存量为5万台,根据咖啡市场需求保守估计,全国可铺设500万台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自助咖啡机持续保持着每年37%的复合增长速度。
3)底气之三:营销基因
钟鼎创投合伙人孙艳华在接受品途商业评论的采访中表示,在深度调研中有一个迹象极其明显: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懒了,在商品供给剩余的今天,面临着极其多选择的消费者花在电商上的时间愈发呈缩减趋势。
不可否认,孙艳华揭露了中国消费升级里的一个重要真相。对应到中国咖啡行业,如何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自家咖啡产品,是咖啡企业最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就与营销(marketing)挂钩。
而谈论到营销能力,或许没有一个国家能与经历过O2O、上门服务、百团等互联网大战的中国媲美了。
除了传统的邀请明星或网红/KOL来代言打造品牌影响力之外,以连咖啡、瑞幸咖啡为首的互联网咖啡品牌还通过玩转社交裂变来获取用户、拉取订单量,微信、小程序都成为这些新零售咖啡运营商营销的渠道,同时和星巴克“打口水仗”,试图借星巴克C位出道也是新生代咖啡刷民众存在感的方法之一。
当然,以最快的速度扩张门店是营销之战里最重要也最实打实的一环。钱治亚也在新华网专访中表明:“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尽快达到一定门店密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客户的便利性,也有利于我们提高营销效率和运营效率,便于验证我们的新零售商业模式。”
这些营销模式无一不在验证孙艳华的话,不论是何种营销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凸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才是加大吸引消费者目光的筹码。
和传统咖啡相比,经历过中国互联网时代几场地动山摇的模式之战,新生代咖啡的底气也同样来自于他们天生的营销基因。
中国咖啡这场虚张声势的仗
当一个玩家高调入场,并速度自带快进效果,焦虑一定会成为这个市场里的关键词之一。谁都不想被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