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唤醒“四个古城”,打造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而取自“漕运通济之义”的通州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可以说,通州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
说到古城,就不得不追溯通州文化起源——路县故城遗址片区。这是通州历史最早却被发掘最晚的一个古城片区。2016年12月,在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3里地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完整的路县故城遗址。其历史可比通州甚至北京城的其他名胜古迹都要老。经专家研究论证,挖掘的1092座墓穴,年代从战国、汉代一直延续到辽金元明清。从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遗迹以及罕见的翁棺葬,可以充分证明通州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到东汉达到鼎盛期。这里便是通州文化的起源。2017年1月9日,经市政府批准,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整体保护,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并配套设立博物馆。在城市建设中,对一座古城进行完整保护并建设遗址公园,在全国还是首例。
我们知道,通州因水而兴,温榆河、通惠河、北运河、运潮减河、玉带河、萧太后河等汇聚贯穿,构成了通州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丰裕的水资源造就了发达的运河文化,另外三个古城群皆因运河而生。
运河文化核心区——通州古城片区。建于明洪武元年通州古城,在明清时期也是漕运兴盛时期,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存。尤其是位于通州北端运河西岸的燃灯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清朝时,经大运河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北京的商人们,在远处看到这座燃灯佛塔就会激动不已,因为意味着他们经历众多苦难来到通州后,一切灾难都将过去。另外,象征儒、佛、道三教的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呈“品”字形布局,虽然教义不同,但是在古城互为紧邻和谐共存了400余年。此外,静安寺、宝通银号、潞河驿等重要文物也坐落于此,见证着古城的变迁。
运河文化聚集区——张家湾古城片区。建于元代具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的京东古镇张家湾,在明清时期曾是大运河北端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据专家考证,因北京建城时所用建筑材料先经大运河运到张家湾,所以又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民间谚语。方圆2000亩的张家湾古城址共有50多处各种文物历史遗迹,尤以张家湾城址和通运桥最为有名。据说,《红楼梦》里描述的十里街、葫芦庙、花枝巷的原型也源自张家湾。
运河文化外延区——漷县古城片区。千年历史古城漷县曾是南北漕运交通之腹地,素有“京东重邑”的美称。“四台八庙七十二眼井”说的就是漷县。伴随漕运的兴衰,其命运也起起伏伏,其行政地位经历了镇、县、州、村的历史变迁。在辽代时,此处的延芳淀烟波浩渺、环境优美,后来成为皇家的园林群。元代时曾在此建了“柳林行宫”。清代道光年间,延芳淀虽然消失,却留下了“水鸟亿万成群”的美景。
下一步,随着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通州古城片区将以“三庙一塔”为点带动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一城双色、古今同辉的景象。张家湾古城片区在向世界展示古代航运景观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以环球国际影城的建设为契机,打造做强漕运古镇。漷县古城片区,将全力打造运河文化,力争再现昔日延芳淀烟波浩渺、泽国鸟飞的古韵盛景。对这三座古城区进行全面保护和部分修缮时,特别是在对古城风貌的保护中,应进一步挖掘丰富的历史元素,充分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除了唤醒“四个古城”,城市副中心也在发展多点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比如,继续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运河生态文化区,同时加快台湖北京文化演艺中心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着力打造城市文化的“金名片”。
从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今天,作为曾经“畿东重镇”“畿辅之襟喉”的通州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中,唯有坚持文化保护传承,把沉睡的古城唤醒,将挖掘出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行政办公、运河商务、文化旅游等现代空间中,才能“打造人文的一翼”,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文/温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