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涵盖天空、地上、水域和地下,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做得如何,农村就是一面镜子。山水林田湖草主要在农村,污染最严重的、破坏最严重的也在农村,农村环境是生态环境建设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因此,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命共同体,需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治理要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宏观层面看,近几年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之大,措施之严厉有目共睹。国家环保大督查依法关掉了大批的小散乱污企业,问责力度空前,数以万计的各级官员因环保治理不力受到处分;治理长江经济带沿线环境污染,中央整合了沿江执法力量,遏制跨省违法行径。今年4月下旬,习总书记亲自视察治理成效,再次传递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政坚定信念。所有迹象表明,我国将倾尽全力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认真抓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机构只有在环境治理的理念上同中央保持一致,才会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行动有力。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容许打折扣。今年2月,中央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近段时间,中央媒体相继曝光了一些省市比较严重的农村垃圾污染却没人管的问题,有的地方是曝光一次才整改一次,环境整治后继无力;有的地方是“建设全域旅游”口号喊得震天响,城郊结合部竟然出现垃圾“天坑”;有的地方是上万吨生活垃圾堆放在居民小区附近,整改的措施却是将地面堆放的垃圾推入旁边的景观沟里等等。个别地方农村环境惨不忍睹,而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却在相互推责,然而,当这些问题被曝光之后,我们也看到,整改可谓雷厉风行,多年顽疾一夜之间立竿见影迅速解决,仿佛还“功劳不小”。我们不禁要问,媒体曝光的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等问题,是在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的情形下才被曝光的,这些问题一般都存在了很久且无人过问,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平时怎么就看不到呢?究竟是发现不了还是视而不见?是不想解决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我们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没有一劳永逸的可能,监管者随时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
以问题为导向就要把解决问题落到实处。农村环境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垃圾乱堆放、乱倾倒问题,垃圾围路、垃圾围河、垃圾围村、垃圾围镇是“常见病”。但是,是一时突击整治解决问题还是从体制机制和投入上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则要考量各级官员的决心了。如,至今仍有地方(县市)没有建设规范的、经得起环评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投资更大的垃圾焚烧厂就更不可能。而且,一个地方如果没有集中处置生活垃圾的场地,就一定会出现就地掩埋、偷运乱倒或者露天堆放等问题。中央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各地就应当积极响应全面贯彻落实,要挤出资金建设或完善垃圾收运和处置设施,给垃圾处置的“最后一公里”找到出路。
精细化管理才能防止制度失灵。媒体曝光垃圾问题的那些地方,并不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有的甚至还比较完善,但是为何会制度失灵出现严重问题呢?一是越是发达之地越是寸土寸金,越是难以找到垃圾集中处理之地;二是侥幸心理也是一种懒政心态,上一任遗留的大问题,下一任往往患有“力不从心”之症,甚至还想把问题推向再下一任;三是部分官员的确“脚懒”,有的县级城管局长,为官两年也未必就能够把辖区乡镇(街道)巡查一遍,对乡镇(街道)的了解以听汇报为主,当然就听不到性质严重的问题了。可以断定,城管局长如果懒惰,就一定会很快出现辖区内的环境卫生问题,其中,以垃圾乱堆放乱倾倒问题最易发生。防止制度失灵的根本措施就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坚决推行管理精细化,就是要随时深入农村,尤其要不定期深入沟边河边,还有那些交通不是很便利的地方进行检查或暗访,因为这些偏僻角落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频发之处。
轰轰烈烈的巨大成就诚然可贵,但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种易反复的领域而言,点点滴滴更是利民之事。试想,如果某镇某村经常把生活垃圾倒进河里,或者工厂经常夜间偷排工业污水,对下游带来的危害和治理成本有多大?事实上,环境治理问题如果监管稍有疏忽,问题就会立刻反弹。因此,我们不仅要有环保理念,更要有喜欢做这些“琐事”的热情和兴趣,把干好每一天环境治理的点点滴滴作为工作常态,我们才会乐此不疲,才会尽最大努力预见一切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才会尽最大能力处理好眼下的环境治理问题,做到为官一任守土有责;才会尽最大精力深入基层,不留死角,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提升整治的成效全方位,才有可能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城市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