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老黄牛”点点滴滴工行情
大竹支行开展扶贫捐款活动。
走访贫困户。(右一为张义明)
在大竹县柏林镇白马村的乡间道路或贫困户院坝里,常常会看见一位戴着大眼镜憨厚而又和蔼的扶贫工作人员,只要村民一看到,老远就会招呼:“老张啊,你又来了呀,快进屋坐!”村民口中喊得亲切的“老张”,名叫张义明,今年刚过50岁,来自中国工商银行大竹支行。几年来,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张,一直坚持在白马村里扶贫,用自己点点滴滴的扶贫行动,书写着工行人的真情扶贫。白马村位于柏林镇南边,距离大竹县城25公里,全村人口1095户3303人,贫困户224户582人。因地处偏远,村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难运输难,村民饮水难,因农网改造还未全覆盖,村民安全用电难……2016年,工行大竹支行被确定为柏林镇白马村的定点扶贫帮扶单位后,行里立即成立以行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帮扶计划,并确定2名帮扶工作人员。从那时起,张义明带着组织的重托,一头扎进了白马村那一片贫瘠的土地。此时的张义明,身体状况不好,患有轻度抑郁症,尿酸偏高,还时常痛风。“扶贫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投身一线实干,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奔波在一线的张义明,克服着身体的种种不适,除了跟整个帮扶队伍一起理清单、谋思路、找出路外,还重点谋划着与行管理人员和党员结对帮扶的43户贫困户如何脱贫。张义明不会开车,他就坐客车前往。2017年夏天,一次坐公交前往时,为赶上刚刚离站的客车,他边追边喊,一不小心扭伤了脚。本以为没事的他简单弄了点跌打药,坚持扶贫两周后感觉疼痛不减才到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骨裂。医生建议静养三个月,但短暂修养后,他拄着拐杖又回到扶贫攻坚的岗位上。“辛苦点没关系,咱共产党员讲‘党性’,更何况脱贫不等人。”12社的贫困户姚福勇住在山顶,30多岁还没结婚,又不幸患上脑瘤。张义明看到后,赶紧将情况往行里汇报的同时,又在网上为其发布募捐信息。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姚福勇最终成功手术。前不久,姚福勇准备出门打工,还特地给张义明打来电话,感激不已。每次看到被帮扶对象情况不断变好,张义明都感到很欣慰,支行的点滴星火,与整个扶贫行动正汇成一股强劲的脱贫势头。仅2017年一年,大竹支行先后组织党员干部233人次深入贫困村开展帮扶,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89户,捐赠实物和现金近3万元。“村民的安全饮水,马上就要解决了。”张义明说,通过扶贫工作组多方争取和协调,如今方案敲定,动工在即。目前,白马村在各个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已硬化村社道路20.5公里,异地搬迁56户137人,脱贫128户382人。“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脱贫攻坚,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战’……”今天,白马村乡村振兴在望。依靠山区优势,新发展猪、牛、羊养殖大户4户,以大户带动散养户,覆盖贫困户109户256人;以鼓励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小家禽,新发展小家禽500只以上的5户,大户带动散户致富,覆盖困难户61户163人。另外,依托半山区发展蜜柚、核桃、板栗、大枣、药材为主导产业。主要发展琯溪蜜柚400亩,并成立开富专业合作社。采取引进业主和村上统一管理,三年后返给群众经营及分户发展相结合等方式,覆盖贫困户121户337人……
凌乾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兴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