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处俯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辉映,景色浑然一体。秦洁摄
青岛市南区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建制始自20世纪初,所辖区域却有悠久历史。从明初以来,一直在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政治、军事、商贸、旅游诸领域居重要地位。
作为青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市南区传承了这座城市固有的时尚基因和东西交融的欧陆风情。在这里,无论老城区的古典、浪漫,还是新城区的现代、时尚,都散发着独具一格的魅力。
市南区是青岛的文化内核,也是文脉所在、传承之地。市南区拥有“八大关”和“小鱼山”两条中国历史文化明街。辖区共有72处339栋各级文保单位、41处名人故居、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等265处历史优秀建筑,是青岛最早的电影院、啤酒、海水浴场等“青岛时尚”的发源地。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故居文化、民俗文化、老字号文化、里院文化高度集中并得到较好的保护。
应同学邀请,五一假期,我又一次踏上了青岛市南区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青岛,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曾经居住过的城市,更是一段最美好、最珍贵的回忆。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2009年我来到这座城市读研究生,怀着满腔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踏进了位于市南区的青岛大学中心校区。在这里,我用笔挥洒着青春,用勤奋实现着梦想;在这里,我遇到了儒雅风趣的导师,遇到了意气相投的知己;在这里,我品尝了海错江瑶,感受了浓墨重彩的文化精粹……这里镌刻了我太多的青春和梦想。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蓦然回首,我们已毕业6年了。重新踏上这个曾经徒步丈量过的地方,一股清新凉爽的海风迎面而来。相较于潍坊街头的燥热和烦闷,这里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与同学相聚后,我们故地重游,无意中邂逅了一条幽静小路。春意深浓,庭院里的蔷薇花越过高墙,寂静地铺满了整个世界,敦厚而宁静,从容而淡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那渺茫的歌声,抚慰着浮躁的心灵。而在郁郁葱葱的蔷薇下面,有一家小巧精致的咖啡店,店门口摆放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和一些旧时老物件,仿佛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变迁。闲来无事,我们走进去点了一杯咖啡,慢慢品尝,透过那氤氲的香气,思绪瞬间飘回了学生时代,那些曾经定格的记忆仿佛触动了播放键般在我眼前一一展现。
周末的我们除了完成学业课程外,经常相约去学校毗邻的奥帆中心或是五四广场看海。行走在一条条街角小巷,总能发现动人的风景。街角最多的就是各具特色的咖啡店,区别于外面鳞次栉比的商务楼,市南区的底蕴也许都在这里了。这边的咖啡店走的是文艺小清新路线,基本每家都设有小书馆,艺术、文学、游记等书籍包罗万象。因为没有时间限制,消费也不高,倒成了我们日常消磨时光的地方,也是我们感受此处生活文化的媒介。在走走停停中,随意找一间进去,点上一杯浓郁的咖啡,在轻灵的音乐中徜徉书海,享受一段静谧的时光之旅,让思绪逐渐在喧嚣中平静,让文字与心灵在阅读中碰撞,让一抹温润在心间溢满。
毕业后的我们没有了那可以任意挥洒的惬意时光,重温故景,重品旧日时光,一切似曾相识,一切又如隔世。
多元文化魅力在这里闪耀
花石楼是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梁雪摄
青岛市南区是历史中命运多变的地方,几经磨难,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回涤荡,在中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下,迸发出了独特的文化气韵。千栋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在碧水蓝天间熠熠生辉,被誉为“世界建筑的万国博览会”,这是历史对市南区的独特馈赠。这里的建筑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集中体现了西方建筑史上诸多风格的流变轨迹,包容性地展示了突出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在历史的轨迹上传承了百余年。
在市南区,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些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群。这些独有的建筑风格,最能辨别出这座城市具有的独特气质。游走在古街道上,感叹中西方古文化的完美融合,思绪被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古典文化和中国园林文化慢慢浸润。
德国总督楼,人们称之为提督楼,一幢深刻展现着东西方文化体系相互渗透的德国风格建筑,富有多元文化的韵律与动感,形成强烈的画面感,使欧洲古典主义与中国古典美学和谐统一于建筑艺术中,成为文化多元的典范,经过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依然历久弥新。
穿越韶关路仰望漫天碧桃,来到正阳关欣赏曼妙的紫薇花,走过居庸关的银杏林,触碰紫荆关两侧成排的雪松,八条以关隘命名的道路相互交织,这就是“八大关”。不同的道路呈现不同的景象,公园与庭院融合在一起,绘制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画。20多个国家的建筑在此融合,仅花石楼一栋建筑就融合多国风格,成为多元文化的缩影。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还呈现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中西合璧从建筑外表的融合延展到内里的变化。“红瓦”指的是本土的里院文化,老青岛将中山路一带称为“街里”,其中“里”便是里院。从高处俯瞰,这些里院形成谜一样的几何图案建筑。这种民居建筑形式是由西式洋楼和中式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兼具西方规划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承载着百年的历史文化,见证着市南的岁月变迁。心境决定意境,这里每一个“里”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大多出自《诗经》与《道德经》,诠释着居住者与建造者的美好愿景。比如海泊路的介寿里,名字出自《诗经》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介寿”二字寓意祈求长寿,十分吉祥;黄岛路的德善堂,名字出于《道德经》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体现出建造者敦厚纯善的心境。
一种古老的文化,一条独特味道的老街,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蕴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新城区的规划现代时尚,一些古老的建筑模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里院文化在政府保护下得到了更新,在新旧交替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记忆中的面貌,让这独特的景致可以清晰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市南区曾经历过的那些触目惊心的往事,那些辛酸屈辱的磨砺,凝聚沧桑历史形成一种岁月感,让这座城市呈现出文化与艺术的多样性,其中的意义来源于百年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汇与碰撞,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不断推移下,依旧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讲述着辉煌灿烂的故事。
青岛是排骨米饭的发源地,听老人们说,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青岛曾经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附近就有人经营排骨米饭了。对于我而言,提到排骨米饭,平添的是一份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
记得上高中时,我和几个好朋友周末经常约好去学校学习,离开时往往天色已晚,我们总喜欢坐公交车去中山路吃青岛老字号“万和春”排骨米饭。大概是因为每周都去的缘故,排骨米饭的店主和我们几乎成了朋友,每次我们去,店主总是嘱咐厨房给我们多放一点排骨,然后和我们聊天。从“万和春”排骨米饭的发家历史,到他那跟我们年纪相仿的儿子的教育,无所不谈,以至于有朋友说老板是个“有故事的男人”。一天的疲惫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慢慢散去,许多美好的回忆也都留在了排骨米饭里。
后来虽然生活条件更好了,几个朋友也都到了而立之年,早就过了对“吃一碗排骨米饭”依然有期待的年纪,但我们约局,还是喜欢再回到中山路那家“万和春”排骨米饭,共同回忆当年一起学习、一起奋斗的日子。
如今我已离开故乡,但庆幸的是排骨米饭早已火遍大江南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来自青岛的排骨米饭有几千家之多。在工作之处遇到困难事、烦心事,我也喜欢找一家排骨米饭吃点东西,每次吃完后便会感觉心情好了许多。
一道美食的真正可贵之处大概就在于它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闯进了食客的生命里。对于我而言,在高中的那些阳光灿烂、激情奋斗的日子里和排骨米饭不期而遇,大概也是一个美丽的意外。真心希望排骨米饭能在更多地方落地开花,给更多人带去美味和回忆,也希望我和朋友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在我们40岁、50岁、6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时候还能一起吃排骨米饭,还能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
梁金华表演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起源于清朝末期,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后经胶东大鼓梁派艺术创始人梁前光融会贯通、取其精华,才有了响当当的梁调大鼓,后被正式命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渲染环境,烘托氛围。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
去年,受好友邀请,我到青岛游玩,有幸在市南区现场观看了胶东大鼓《偷年糕》。只见表演者精神一抖擞,左手抡起日月板,右手击打书鼓,顿时清脆的板声响起,鼓声阵阵。而演唱者则两眼炯炯有神,余光里闪着一丝温婉的俏皮劲儿,她愣把偷年糕媳妇儿的憨态可爱、老公公的义愤填膺表现得惟妙惟肖、诙谐生动,演唱者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演出结束后,我与友人来到后台,见到了表演者梁金华。70多岁的梁金华是胶东大鼓的第二代传人,她16岁正式登台,到如今从业已有50余载。
随着流行歌曲潮流的涌动,胶东大鼓这类传统曲艺日渐式微。梁金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直到2006年非遗项目的申请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梁金华重振胶东大鼓的决心。于是,梁金华上下奔走,左右求索,为挑选继承人四处开班授课。同时,她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如在保持胶东话行腔不变的前提下,吐词、道白、咬字等方面糅进普通话,以此拉近了胶东大鼓与观众的距离。她还有意识地吸收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精华,使胶东大鼓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期待梁老师赋予胶东大鼓以新的生命力,让它再次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