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质检局公布了民用阀门、卫生洁具软管、坐便器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多品牌产品被检测不合格。其中,民用阀门、卫生洁具软管等产品问题集中为管螺纹精度,坐便器产品不合格项目主要为吸水率。
“澳斯曼”角阀不合格
在卫生洁具软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共抽查了20批次产品,经检验,不合格3批次,包括标称“上海欧脉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为DN15×300(mm)“德力卫浴”的卫生洁具软管(冷水用)、标称“玉环爱仕达水暖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为DN15,500px的“爱仕达厨卫软管”,涉及的不合格项目均为螺纹连接(管螺纹精度)。另有4家企业由于未生产、已搬迁等原因未抽到样品。
民用阀门产品共抽查产品38批次,经检验不合格3批次。不合格产品包括标称“福建恒通卫浴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为HT-F23007CP、生产日期/批号为2016.1.23生产的“HTOSN”三角阀、标称“澳斯曼洁具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为AS2629、生产日期/批号为2016-03-07的“澳斯曼”角阀、标称“玉环县金沃达水暖阀门厂”生产的、规格型号为DN15的“金沃达”黄铜球芯角阀,涉及的不合格项目均为“管螺纹精度”。
此外,在坐便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共抽查坐便器产品33批次,经检验,不合格2批次。
抽查发现,标称“洛阳美迪雅瓷业有限公司”生产的“COOKe&LEWIS”连体坐便器(规格型号:MLZ-03A/B8083;生产日期/批号:2015.12.17)、标称“佛山市美加华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美加华”连体坐便器(规格型号:MB-1858;生产日期/批号:2015.5.12)不合格,涉及的不合格项目均为“吸水率”。
据悉,坐便器吸水率很低,不容易吸进污水、产生异味。吸水率高的坐便器吸进了污水后很容易发出难闻气味,且很难清洗。时间久了,还会发生龟裂和漏水的现象。坐便器标准GB 6952-2005《卫生陶瓷》规定,瓷质卫生陶瓷产品的吸水率E≤0.5%。
江苏质监局抽查99批次节水型坐便器 近七成不合格
“坐便器内壁冲水孔间距较小、冲水孔贴近坐便器内壁、冲水孔冲水方式为斜喷的产品。 此外,专家强调,消费者要选择有保障的购买地点,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谨慎网购。在选购时,消费者应让商家出示该产品的国家技监机构的检测报告,并开具详细票据。当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及时维权。
8批次坐便器抽检不合格 帝富龙等品牌用水量超标
Rans、帝富龙、蓝鲸等品牌共8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项目涉及用水量、用水效率等级、用水效率限定值、安全水位技术要求、水箱安全水位等问题。在去年底实施的《节水型卫生洁具》新国标中,规定节水型坐便器用水量不大于5升;高效节水型坐便器单挡或双挡的大挡用水量不大于4升。
智能坐便器抽检四成不合格 多为国内中小企业生产
据介绍,本次调查共抽查了15个省市45家企业生产的45批次智能坐便器产品,其中整体式智能坐便器25批次,独立式坐便洁身器(智能马桶盖)20批次。经检验,有18家企业生产的18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13批次为整体式智能坐便器,5批次为独立式坐便洁身器(智能马桶盖)。
智能坐便器市场空间大
上述销售人员还表示,为了方便以后维护更换,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普通坐便器再配上智能坐便器盖。普通坐便器配上智能坐便器盖与智能坐便器一体机的功效大同小异,基本的清洗功能都有。然而,记者发现,选购普通坐便器配上智能坐便盖的价格也不便宜,各大品牌智能坐便器盖的价位多在1500~4000元之间。
北京消协公布电子坐便器试验结果 现代“马桶盖” 排倒数第一
《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注意到,根据比较试验结果,“MOPO摩普”、“Tejjer特洁尔”、“FLORY乐瑞”等三个品牌的电子坐便器接地指标不符合国标。 此外,在比较试验评分中,售价最贵的一款“卡勒维”牌电子坐便器,综合性能仅排第10位;而HYUNDAI现代电子坐便器,综合测评分不足60分,排名倒数第一。 现状 电子坐便器市场 质控水平参差不齐 记者了解到,本次电子坐便器比较试验样品,由市消协工作人员以。
智能坐便器市场放量 行业仍需进一步培育
当年总产量约340万台,同比上升35.5%,其中出口量约占四成,以返销日本为主,少量出口到欧美等地区,内销和处于流通状态产品仅200多万台。 目前,我国智能坐便器企业在技术上与国外企业还存在差距,人才储备相对缺乏,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活动少,行业整体技术力量薄弱,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对外依赖度较高。
智能坐便器再现质量问题 三样品存漏电隐患
5月16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个电子坐便器样品比较试验结果。在质量与功能的相关项目中,有5个样品未使用达标的阻燃材料,3个样品输入功率和电流明示与实测差距大,2个样品使用说明有缺失。
电子坐便器合格率仅44% 千元以下产品全部不合格
江苏省质监局质量报告显示,电子坐便器产品合格率仅44%,而市场上千元以下产品均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