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眼中,蔡景灿是一位严格的校长;而在学生心里,蔡景灿是一位慈爱的老师。昨日,记者来到泉州市特教学校,亲眼见识了这位特教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记者在教室见到了蔡景灿,只见他用熟练的手语和聋哑孩子交流谈心,耐心地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后,会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脑袋,给予鼓励。
“只有爱得深,才能识得透。”蔡景灿1987年从泉州师专毕业,同学都去了中小学教书,而他则选择了特教职业。“当时就是想尝试一下。”没想到他这一待就是31年,经历了从不适应、想走到不舍得、爱上的过程,用他的话说,是孩子们纯真无邪的心灵改变了他。从事特教职业以来,他用父爱一样的真挚感情呵护着残障学生,潜心教学,先后指导40多名学生在省、市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奖,培养出张蓉萍等多名全国及福建省“最美学生”,辅导50多名残障学生考入长春大学等高校。
同事们都说,蔡景灿对工作有一股“钻”劲和“狂”劲。为了让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他隔三差五就会邀请家长开会,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为了提高低视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医教结合的“低视力学生个性化教育康复模式”,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该模式在特教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广,被评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的教学成果——《特殊教育逆向融合模式实践研究》被确认为2017年教育部重点课题。他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名校长、2018年泉州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在蔡景灿的眼中,为特教学校、特教事业奉献精力和热情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为了让残障孩子从小树立生活的自信心,今年50岁的他正筹划将特教端口前移,开设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的融合模式幼儿园;为了让残障学生有一技之长走上社会谋生,他将特教关口延伸,拓展职业技术教育专业,逐步完善烹饪、电子商务、工艺设计、理发等课程。 □本报记者 王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