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www.k618.cn 中央新闻网站)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李盈盈)“穿上古装,摇头晃脑地读书,这是表演,而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尽管古代的诗词吟诵也需要,但要看适合相应年龄段的孩子,如今国学班流行的这种吟诵也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说道。“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徒有其形 而在于点点滴滴的知识滴灌。”
将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和生活 传承传统文化于无形
“谁能说说这个‘连连看’游戏怎么连?”北京市海淀区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海淀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姚惠敏老师向学生们发问。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传统文化课堂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第一张鱼的剪纸连连年有鱼。”一位学生回答道。
“第四张连多子多福。”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姚惠敏问“那第二张和第三张剪纸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第二张连日新月异,第三张连风调雨顺。
“对,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兔代表月亮,鹏鸟代表太阳......”姚惠敏循循善诱,让学生们真正透过这些剪纸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4月24日,来自北京和全国其它省市的数百名教育工作者来到“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推广――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实践”研讨会现场,聆听了包含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三个层级课程的17节现场课。这17节课也涵盖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审美、身心健康四个领域的内容。主旨是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滋养。
与会的点评专家表示,这些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展示了“精益求精大工匠,国粹技艺永传承”的工匠精神;让人们感受到“经典数学焕异彩,传统文化寓其中”、“中华戏曲绽光彩,杂剧文化品精华”和“各族民歌无限美,传承发扬中华魂”的无限魅力。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孩子们做的面塑作品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一副传统的剪纸画展现了自然、生命、福禄和长寿的寓意;一个瓷器,从工艺发展到成为中国文化名片,老师步步引导,做足了研讨功课的学生们也娓娓道来,讲得头头是道,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浸润在学习的过程里。
用传统文化浸润少年儿童心灵 涵养中国气质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校长许培军表示,“一校一特质,一园一特色,一师一特点,一生一特长”是翠微小学的目标,如何让教师打破专业围墙,将传统文化价值与学科学术价值形成一体化教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文化意味,使学生在学术价值中得到充分的文化体验,获得综合性的学术、文化修养,是翠微小学也是值得教育界思考、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孩子们画作中的中国历史文化人物。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摄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慧表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点在学校,只有让学生通经典研读、文化活动、学科渗透和社会实践,通过读记中国古典诗词,才能达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的张口闭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境界,才能让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人心。
“文化自信首先是让教育自信,其前提是文化自知。”北京师范大学肖韬韬老师说,学习国学不是照搬过去,而且要用传统文化涵养中国气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让学习有更大张力,让孩子有更多创新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中国气质的人,以撑起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