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条山南麓,芮城县陌南镇岭底村。位于村子里的小学校是一栋白色的楼房。楼房二层的二年级教室里,一个身着黑色棉衣的人正站在讲台上,手臂大幅度挥动,讲得绘声绘色。天气预报说,这是当地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教室的取暖仅仅依靠一台单薄的挂式空调,聊胜于无。讲课的男老师却嫌热,棉衣敞开,他的额头上还微微出着汗。教室里的学生有问有答,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师生们都沉浸于其中。讲课的人就是李宏乐,学校的副校长兼数学教师。
25年都交给了山区教育
“我这头发谢顶了,前面秃了一大片,剩下的也全白了,索性就全剃了,想看着精神些……”下课走出教室,李宏乐笑着解释说。1993年,高中毕业的李宏乐因家境窘迫与大学失之交臂。同年,他成为山区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开始了自己的代课生涯。25个寒来暑往,25年的辛勤哺育,李宏乐从教于芮城县多所山村学校,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不仅仅是头发白,李宏乐的腿也落下了毛病。因为来回交通工具,常年是一辆摩托车,他双腿都有风湿性关节炎,走路蹒跚,也让他显得更加老态。
条件很艰苦,感情很深厚
李宏乐的家在陌南镇坑南村。1993年,他到的第一个学校是距家10公里的庄里村。第一天去学校报到时,他是步行去的。虽然抄了近路,但是翻沟过涧,道路难行;直到太阳落山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到学校。一个小操场,两排土木瓦房,教室破旧,屋顶透风,课桌高矮不一。40多人的学校,共两个年级,加上他,只有三位老师。第二天天不亮,李宏乐起床推开门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几个学生穿着单薄的外套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地站在学校门口。他赶紧跑过去询问情况,才知道这些孩子住得比较偏僻,怕上课迟到,每天都来得很早。他们中最大的才8岁。孩子们看见他,眼睛一亮,搓着冻红的手问他:“你是新来的老师吗?”李宏乐点点头。这些学生高兴极了,蹦蹦跳跳地闹成一团。李宏乐开了门让学生赶紧进去,以防冻感冒。学校是真的缺老师,正式教师不愿意来,代课教师因为待遇每月只有60元,留不住。被孩子们依赖也是一种感动,李宏乐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他决定留下来。教学是一个任务,老师每天的工作还有另外一个:给孩子们在土灶上烧开水。孩子们大部分是带着凉干粮来,回不了家,喝一些老师供应的开水,吃干粮,让他们可以坚持几天。“老师不容易,孩子们上学也不容易。就是那样的条件,老师学生厮守着,怎么会处不出感情!”李宏乐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看书、备课、批改作业。1994年,李宏乐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在联校排名第三,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来说是很不错的。李宏乐的教学成绩一直是出了名的好。山区学校学生流失严重,有李宏乐在,家长和孩子对学校教学质量都多了一份放心,也留住了好多学生。
几次想走,最后还是留下了
月薪60元,这样的工资李宏乐从1993年一直领到2002年。此后,代课教师的工资涨到120元、280元、600元,一直到2011年他转正。艰苦的条件,微薄的收入,丝毫看不见希望的前途,李宏乐曾经几次动摇:不干了吧?他曾经利用假期去永济打工,可到了学校开学的时候,忍不住又回去继续教课。有一年假期,他跑到晋城一个货运部当会计,辛苦一些,但是收入却不错。结果到开学前,校长打来电话:“宏乐,上学期你那个班又考了个第一名,联校要开会表彰呢。你记得出席啊……”李宏乐又悄悄地回到芮城,开学的时候又出现在讲台上。随着两个女儿的先后出生,父母年事已高,李宏乐的压力更大了。和他一起教学的代课老师,陆续都离开了,他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在山里坚守?哪怕就是个代课教师,也好歹到镇里教学啊?转机出现了。乡镇合校并点,由于李宏乐教学尽职尽责,领导准备调他到镇里示范小学任教。这是他调离深山最好的机会,他动心了。收拾好行李,拉开宿舍门,李宏乐看见几个家长带着孩子站在门口、挡在车前。“李老师,虽然咱这里条件辛苦点,但这些年都走过来了……你要是留下,这里的人会记你一辈子的。”一位家长说。孩子们哭了,李宏乐也哭了。但他还是一狠心,走了。在新学校待了几天,李宏乐睡不着,睁眼闭眼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申请,要求回到原来的学校,顺利获得批准。李宏乐说:“最让我引以为荣的就是能经常听到乡亲们说,这个老师就是教得好,娃娃跟着他能学下东西。”多少年来,就是心底的那份爱和感动、肩头的那份责任和担当,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教师”。2011年,通过公开招考,李宏乐以讲课和面试答辩第一的成绩,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工资也涨到了每月3000多元。他欣慰地说:“苦了,累了,值了。”
收入不多,却帮了好多学生
李宏乐爱学生,学生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李老师。2005年,学生杨旭格的父亲去世,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决定让她退学。李宏乐听说后,从每月仅挣的120元中给孩子挤出10元生活费,一直资助到杨旭格高中毕业。当杨旭格本科毕业并在上海找到工作后,专程回乡看望老师。李宏乐终是没能忍住,瞬间泪崩。2012年秋天,学生韩肖剑患病,卧床在家。整整三个月,李宏乐利用课余饭后,坚持到3里之外的孩子家里给他辅导功课,风雨无阻。病愈返校后,韩肖剑的功课一点没有落下。山区教师少,课程繁重,长期的劳累和超负荷的工作,使得李宏乐的身体严重透支。2009年,李宏乐带的班毕业在即,他却患上了严重的痔疮。手术后第二天,他不顾医生的嘱咐和妻子的反对,佝偻着身躯,忍受疼痛,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2015年开学,他腿部骨折,坚持拄着双拐给孩子上课。2016年,声带手术不能发声,他就坚持用笔写在纸上给学生辅导。20多年的艰难困苦,也不能阻挡他对教学的满腔热情。他感到满足,因为孩子们在他的帮助下离开了大山;他选择坚守,因为还有更多的孩子等着他。
李宏乐,男,46岁,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岭底村小学副校长、数学老师。曾获得“山西省师德标兵”“最美河东教师”“运城市十佳乡村教师”等荣誉。2017年,荣登9月“中国好人榜”榜单。
坚守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学校在哪,家就在哪,这是李宏乐的生活写照。当把全部心血都给了学生时,他就注定要亏欠自己的亲人。多少次,学生身体不适,他帮忙送门诊看病;多少次,父母卧病在床,他没能在床前尽孝;多少次,决心离开大山,他又放不下山里的孩子;多少次,自己的孩子生病,他只能交给妻子去照顾。20多年来,李宏乐带过1000多名山区学生。这个贫瘠的山区由于他的坚守,飞出了无数“金凤凰”,可是他依然坚守在山里。他甚至已经习惯了这种坚守。当记者问他:“如果有机会调到县城,或者好一些的地方,去不去?”李宏乐回答:“算了,在山里待了这么多年,习惯了。不去了。”没有豪言壮语,却能震撼人心。
16名记者,上万公里,8万余字……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本报记者深入基层,用21篇翔实客观的报道,讲述了21位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候选人物的感人故事。他们中,有20年义务制作上万根“爱心拐棍”的老者,有舍命保护被绑人质的人民警察,有不忘初心、回报桑梓的著名导演,也有带着养母上大学的孝心少年……
忠诚、勇敢、信义、担当、坚韧、仁爱……他们用一言一行丰富着这些美好词汇的内涵。他们,是这一年里最值得我们崇敬、并为之骄傲的符号。
至此,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候选人系列报道全部结束。希望这21篇报道,能温暖您的心灵,能给予您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