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牛!96年博士生连发两篇Nature同学:他实在是太强了)
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曹原。曹原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博士生今年年仅21岁。2018年3月5日《自然》以背靠背长文形式在网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甚至来不及排版,文章还配以第三篇文章作为评述前述成果。这或许是曹原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赠给两天后年满40周岁的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厚礼!
MIT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
范德华异质结构是二元构筑单元垂直堆叠而成,在二维材料丰富的功能性基础上,可以实现更多的工程化操纵。其中一个方向,就是通过控制层间扭曲角度,来调控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子结构。
麻省理工学院(MIT)Jarillo-Herrero与曹原等人发现,堆叠的双层石墨烯中,电学行为对原子排列非常敏感,影响层间电子移动。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电学行为通常是由能量主导。而在这项研究中,单层石墨烯内原子间电子移动有关的能量在eV量级,而在层间的电子移动涉及的能量量级最多在几百meV。
上述研究成果来自3月5日刊发的两篇最新Nature,通讯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的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 Pablo Jarillo-Herrero和曹原等人团队在魔角扭曲的双层石墨烯中发现新的电子态,可以简单实现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打开了非常规超导体研究的大门。
除了这两篇文章外,Nature杂志还配了Eugene J。 Mele的评述。
文章第一作者是个小鲜肉
曹原近照(来自其MIT主页)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MIT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今年年仅21岁,本科毕业于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
根据报道,曹原1996年出生,籍贯是四川成都。2010年,14岁的曹原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考入蜚声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从中学时代起,曹原即受益于“超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