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u00A0(记者\u00A0巴恬恬)曾经对职校生而言,学习一门手艺,是为了将来就业有更多的优势,而现在他们有越来越多证明自己的机会了,学习成了探索和钻研的过程,上大学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今年,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又诞生了一批金牌学生,而他们的故事竟都始于兴趣,忠于初心。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16岁少女银牌苦练成金牌
对2015级旅游(1)班的查思晨而言,现在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了。在今年1月举行的2018年度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她取得导游项目中职组金牌,这使她获得了一张进入大学校园的入场券。
选择旅游专业,是兴趣使然,查思晨告诉我们,每年暑假她都会和妈妈去各地旅游,因此从小就对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导游技能大赛,她最初只是想证明自己和在这个领域发展得更多一些,在得知获得省赛金牌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后,这项比赛就更具诱惑力了,连续两年,她都站在了领奖台上,从银牌到金牌,进步的不仅仅是名次,更显示了这个小姑娘不服“输”的韧劲。
进入省赛要经过层层选拔,从6月集训到10月市赛,再到省赛,备战周期长达半年。第一年参赛,查思晨获得了省赛银牌的第一名,尽管也是不错的成绩,但她认为还是不够理想,“和金牌只差0.2分”,她不甘心,决定再来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她获得了金牌,并且是3个金牌中的最高分。导游技能大赛主要分理论知识、导游词讲解和才艺展示三部分。导游词讲解要求从4篇讲解词中随机抽取一篇,并在5分钟时间内进行现场演示。“讲解词一般会在比赛前2-3周发给大家,要求全文背诵”。要一字不差地背诵4篇1000多字的讲解词,还要声情并茂,配合PPT演示,这要怎么做到呢?查思晨的方法是实地考察,在拿到讲解词通读全文后,她就会到景点现场去看看,“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感受过景点,才能有更深刻地理解,也更利于背诵”,今年省赛的4篇导游词讲解分别有关牛首山、江南贡院、长江路和紫金山天文台,她都去实地“考察”过了。背诵也不是没有技巧的,查思晨会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入手,还会分析老师的写作风格,“我喜欢抒情类的介绍”,她提供给我们一个关于讲解大报恩寺的视频片段,看到视频的人或许会惊讶,这个落落大方,讲解介绍丝毫不逊色于专业导游的小姑娘只有16岁。
理论考试有个题库,每年都会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200多题,今年的题库一共有1885题,理论考试90%的内容来自其中,剩下的时政题就是平时的积累了。备战省赛,导游词讲解和理论考试要同步进行。大多数时间查思晨都和小伙伴们在训练室里背诵讲解词,从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5点,背累了就看看理论的内容,交替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也会让备战学生通过在国旗下演讲或进入陌生班级演讲的形式,进行锻炼。
谈到大学的学习规划,查思成表示,还是想在旅游专业深入学习,她爱好音乐,也有可能在这方面发展,她明白自己的优势,“现在年纪小,还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未来也有很多可能”,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她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收获,毕竟肯努力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差。
阳光少年实属“细节控” 1cm距离判断全凭手感
米心成来自2016级旅游3+3班,原本3年中专课程结束后,他将经过转段考试,进入大专学习,今年1月,他在2018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酒店服务项目中获得金牌,获得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用他的话说,这是实现“大学梦”了,也意味着有机会实现当老师的梦想。
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米心成正在进行备战国赛的中餐宴会摆台训练,白衬衫,西服裤,有种干净、清爽的气质,他告诉我们这是项目所需的着装,还必须穿皮鞋,如果是女生的话,就要穿旗袍了。
说起为何会选择旅游专业,米心成笑了,“酒店,旅游,都感觉很有趣啊”,他常常做家务,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强。2016年入学没多久后,米心成就被选拔进入酒店服务项目校集训队,到今年1月的省赛,他训练了快1年半。技能大赛酒店服务项目主要分为中餐宴会摆台、客房中式铺床、英语口语和专业理论四部分,其中中餐宴会摆台、客房中式铺床最为重要。以中餐宴会摆台为例,对细节要求十分严谨,碗和味碟以及酒杯与酒杯之间的距离都要保持在1cm左右,这个距离全凭手感和肉眼观察。最初的练习颇为困难,每次摆放完毕,米心成都要用尺子量一量,距离多了少了都要用心记,下次摆放再做调整。他曾经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在餐厅打工,这也给了他很多实践经验,有时候也会指导一下小伙伴,“毕竟我是学这个的嘛”。客房中式铺床也十分讲究,最重要的就是铺床单,因为之后所有的环节都要在床单上进行。他已经记不清光铺床单这一项训练花费的时间了,因为所有的内容都要反复练,“有些问题会反复出现,比如床单边塞得不够紧,可能这一次练好了过段时间又出现了,要有个持续训练的过程”。他甚至养成了一种习惯,自己外出旅游住酒店都会看看别人如何摆台以及床单是如何铺的,“已经变成条件反射了”。
获得大学入学资格,课业似乎轻松了些,但米心成决定在5月国赛结束后,继续留校学习文化知识,“这几年重点放在技能训练上了,学习的文化知识还不够,只有多学一点到了大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他也和我们谈工匠精神,最初入学,他希望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做准备,可现在他看得更远了,他觉得工匠精神是在职业方面的钻研,精益求精,“想更上一层楼”,小伙子坚定地说。
人才培养“助推器” 学校为江北新区建设添砖加瓦
近年来,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了众多技能大赛的金牌学生,对此副校长狄昌进认为,这主要来源于学校点面结合的培养选拔机制。每年学校都会举办“希望杯”技能节,无论是就业型学生还是升学型学生,每人都要参与,老师将从中选拔出具有一定潜质的学生加入集训队,“进入集训阶段,一般每位教师只带2-3名学生,这样学生能接受更多专业的指导”。狄校长介绍,学校培养学生首先是要制定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所有教学必须有据可依”,另一方面是从技术能力入手,这又分为基本能力模块和职业能力模块。以电子专业为例,导体的焊接,仪表的使用均属于基本能力,而通过设备的焊接与程序设置,使机器人完成指令动作,这就是职业能力的范畴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灌输。“我们要教会学生专业地、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每一个工件,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品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狄校长看来,追求工匠精神首先是要有乐趣和热情,其次是要具备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因为求知无止境,工艺水平无止境。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要使得学生做到“四个用心”,即在学校用心学,用心干,走上社会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2018年4月19日
2015年南京江北新区成立,作为一所地方职业院校,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把培养优秀人才,振兴江北新区发展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江北新区的定位是新型的创新基地,先进的产业基地,依据江北新区发展的特色,我们希望可以为江北新区的企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据狄校长介绍,十年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在昆山就业,五年前选择江宁,而这两年90%的学生毕业后都留在了浦口的企业,这一方面说明江北新区成立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主动对接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要,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和层次。他向正在就读初三年级的学生们发出邀请,“欢迎有意向参与江北新区建设的孩子们报考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内容都非常丰富,能适应初三年级绝大多数学生的就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