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品牌加盟网 > 加盟资讯 > 蒙阴县: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

蒙阴县: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

新动力教育 

一边是“择校热”“大班额”愈演愈烈,一边是教育教学质量总体偏低、群众满意度不高。面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蒙阴县教体局正视不足,锐意创新,从体制机制入手实施一系列改革,为全县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体制创新化解城区“大班额”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蒙阴县城区学校学位严重短缺,“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至2016年上半年,中心城区仅有普通公办小学3所,平均班额73人,最多的达到93人;有普通公办初中2所,平均班额66人,最多的达到73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县教体局打破体制壁垒,将县城驻地蒙阴街道管理的1处小学、3处九年一贯制学校,统一调整为县直学校,纳入县直管理,并实施“名校带动战略”,将这些学校分别调整为县直学校的校区,由县直学校统一管理,复制名校的先进管理经验。这样一来,充分利用了蒙阴街道学校地处城区、基础设施良好、教师队伍富余的有利条件,在临时没有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极大扩充了县直学校规模,方便了城区学生就近入学。城区学校改革完成后,小学增加学位3420个,初中增加学位850个,初步缓解了“大班额”问题。三中、四中新招七年级平均班额均为58.8,比上年分别减少13和5.8;实验一小、二小、八一希望小学新招一年级平均班额分别为60、58.5、57,分别比上年减少9.8、26和23.7,为完成消除“大班额”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体化”开启乡镇教育新模式

多年来,蒙阴县乡镇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干队伍过大、学生总量偏小,师资力量中学超编、小学短缺的不合理现象。以桃墟镇为例,中学与小学一墙之隔,小学是省级规范学校,而中学在全县的名次靠后;中学教师有富余,而小学教师严重不足;全镇中小学生总量多年维持在2500名左右,不到一个县直实验小学的一半。

为合理优化乡镇区域内师资力量配备,打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县教体局在去年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年初在全县全面推开乡镇教育工作一个法人、一套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改革,撤销各乡镇原中学、小学建制,组建中心学校。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干过多、教师流动不畅等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形成了中学、小学、学前链条式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机制。教干队伍得到精简,全县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共10名,副校长及以下中层学校管理干部共196名,干部配备职数比改革前精简了一半以上,极大提升了学校运转效率。目前,乡镇教育一体化改革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一线论”释放职称改革正能量

职称制度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为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去年以来,县教体局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无论教干教师,不在教学一线就没有资格晋升职称。去年全县中小学唯一的正高级职称由三中的一线教师伊廷兰老师申报成功,在全县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通过这件事,广大教师看到了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的充分重视,职称制度重新迸发出“正能量”。很多已经离开教学岗位、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的老教师,今年又重新站上讲台,焕发了“第二春”。年轻教师也从中受到了鼓舞,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

引入“鲶鱼”激活竞争

长期以来,僵化的体制机制导致部分教干教师人浮于事、不思进取。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同志已经逐步沦为不想担当作为也不会担当作为的“落伍者”。这是造成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外流严重,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根治这种“不作为病”,县教体局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办民助”的形式合作创办一所新型学校,用“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推动全县教师、生源合理流动,通过“鲶鱼效应”激活公办学校教干教师的改革竞争意识。目前,建设这所学校的360亩土地已经划拨到位,合作办学的具体事项正在积极磋商当中。(王义秀 亓玉信)

蒙阴县: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新动力

一边是“择校热”“大班额”愈演愈烈,一边是教育教学质量总体偏低、群众满意度不高。面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蒙阴县教体局正视不足,锐意创新,从体制机制入手实施一系列改革,为全县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体制创新化解城区“大班额”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蒙阴县城区学校学位严重短缺,“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至2016年上半年,中心城区仅有普通公办小学3所,平均班额73人,最多的达到93人;有普通公办初中2所,平均班额66人,最多的达到73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县教体局打破体制壁垒,将县城驻地蒙阴街道管理的1处小学、3处九年一贯制学校,统一调整为县直学校,纳入县直管理,并实施“名校带动战略”,将这些学校分别调整为县直学校的校区,由县直学校统一管理,复制名校的先进管理经验。这样一来,充分利用了蒙阴街道学校地处城区、基础设施良好、教师队伍富余的有利条件,在临时没有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极大扩充了县直学校规模,方便了城区学生就近入学。城区学校改革完成后,小学增加学位3420个,初中增加学位850个,初步缓解了“大班额”问题。三中、四中新招七年级平均班额均为58.8,比上年分别减少13和5.8;实验一小、二小、八一希望小学新招一年级平均班额分别为60、58.5、57,分别比上年减少9.8、26和23.7,为完成消除“大班额”的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体化”开启乡镇教育新模式

多年来,蒙阴县乡镇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干队伍过大、学生总量偏小,师资力量中学超编、小学短缺的不合理现象。以桃墟镇为例,中学与小学一墙之隔,小学是省级规范学校,而中学在全县的名次靠后;中学教师有富余,而小学教师严重不足;全镇中小学生总量多年维持在2500名左右,不到一个县直实验小学的一半。

为合理优化乡镇区域内师资力量配备,打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县教体局在去年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年初在全县全面推开乡镇教育工作一个法人、一套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改革,撤销各乡镇原中学、小学建制,组建中心学校。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干过多、教师流动不畅等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形成了中学、小学、学前链条式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机制。教干队伍得到精简,全县各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共10名,副校长及以下中层学校管理干部共196名,干部配备职数比改革前精简了一半以上,极大提升了学校运转效率。目前,乡镇教育一体化改革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一线论”释放职称改革正能量

职称制度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为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去年以来,县教体局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无论教干教师,不在教学一线就没有资格晋升职称。去年全县中小学唯一的正高级职称由三中的一线教师伊廷兰老师申报成功,在全县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通过这件事,广大教师看到了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的充分重视,职称制度重新迸发出“正能量”。很多已经离开教学岗位、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的老教师,今年又重新站上讲台,焕发了“第二春”。年轻教师也从中受到了鼓舞,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

引入“鲶鱼”激活竞争

长期以来,僵化的体制机制导致部分教干教师人浮于事、不思进取。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同志已经逐步沦为不想担当作为也不会担当作为的“落伍者”。这是造成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外流严重,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为了根治这种“不作为病”,县教体局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办民助”的形式合作创办一所新型学校,用“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推动全县教师、生源合理流动,通过“鲶鱼效应”激活公办学校教干教师的改革竞争意识。目前,建设这所学校的360亩土地已经划拨到位,合作办学的具体事项正在积极磋商当中。(王义秀 亓玉信)

(责编:郑浦丽、胡洪林)

  • 评论文章
  • 加盟咨询
对此页面内容评分及收藏
评分:
微博: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图文资讯